首页/ 政务公开/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规划计划/ 发展规划/ 正文

子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子洲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子洲县发展改革局2016年3月


“十三五”(2016—2020年)时期,是我国深入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时期,也是建设实力子洲、幸福子洲的关键时期。适应发展新常态,遵循“五大发展理念”,科学编制子洲“十三五”规划,对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根据县委、县政府对“十三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篇 规划背景

第一章 “十二五”回顾

“十二五”时期,县委、县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紧扣“实力子洲、幸福子洲”主题和“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惠民生”主线,以全民创业为引擎,统筹加强山区农业现代化、资源转化利用、城乡一体化、文化旅游、民生水平提高等任务,全县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基本完成规划目标。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十二五”末,全县生产总值达到44.03亿元,年均增长9.7%,是2010年的1.59倍,人均GDP达到24946元(按平均常住人口17.65万人计算);财政总收入达到1.79亿元,年均增长1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7945万元,年均增长20.4%,分别是2010年的2.06倍和2.53倍;累计完成全社固定资产投资130.89亿元,其中县本级完成76.77亿元,是“十一五”的2.52倍和3.21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3598元和8322元,分别年均增长8.0%和12.7%,是2010年的1.47倍和1.82倍;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82亿元(16.2亿元),年均增长12.4%(同口径计算),是2010年的1.80倍。

产业结构得到新优化。山区农业现代化顺利推进,农业生产条件、种养方式、组织体系、生态条件、农民素质“五位一体”现代化协调提升,果业为主、多业并举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全县苹果、核桃面积分别达到15万亩和13万亩,建成省级农业园区1个、市级农业园区4个、县级农业园区8个。工业经济稳步发展,榆林金源天然气液化气厂建成投入运营,年产值达到5.3亿元。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10.1亿元、17.5亿元、16.43亿元,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22.8:38.4:38.8调整到2015年的22.93:39.75:37.32,非公经济增加值占比达到56.45%,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0.7%。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10公里,建成县乡道路87.9公里,通村水泥路685公里,建制村公路畅通率达到98.9%。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20平方公里,新建加固维修淤地坝388座,实施新修淮宁河等6条河流堤防15.7公里。苗家坪110KV变电站建成投用,联通、电信4G网络城区全覆盖,移动网城区覆盖率为50%,移动电话用户12.04万户,城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生态文明建设获得新进展。严格落实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保护规划,开展三年植绿大行动,完成造林13.9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4.3%,森林覆盖率达到14.46%。扎实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取得实效。“一城四创”取得明显成效,顺利建成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环保模范县城创建即将验收,县城“三沟一河”和城郊结合部等脏乱差部位得到有效治理,以村容村貌整治为重点建成新农村示范村46个,呈现出生产优化、生态改善、生活宜居的新态势。

城乡统筹建设迈出新步伐。截至“十二五”末,县城规划面积达到13.1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5.66%,较“十一五”末(31.9%)提高3.76个百分点。《子洲县城总体规划》(第二轮)及《子洲县城绿地系统规划》等7个专项和控制性详规划批准实施。中心广场及体育场、工业大道、县城堤防工程、金鸡山公园、滨河公园、县城供水管网改造、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大理路人行道改造等工程建成投用。康家沟水库前期工作扎实推进。老君殿镇、砖庙镇、周家硷镇小城镇建设项目投入使用,马蹄沟镇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民生事业得到新提升。坚持财政“两个80%”用于改善民生。举全县之力振兴教育事业,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左右,成立教育奖励救助基金,规范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培养、管理,教育下滑态势得到扭转。医疗卫生体系逐步完善,“县镇一体化”、“一村建站、联村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小分队的医改工作得到中省市有关部门的广泛关注。实施扶贫移民搬迁2769户,9767人,全县6.96万人实现脱贫。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15.9万人。圆满完成湖南卫视《爸爸去哪儿》节目组在王阳洼村和央视七台《舌尖上的马铃薯》在子洲境内拍摄工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同时,民主法治、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建设明显加强,广播电视、人口计生、安全生产、信访维稳等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大局和谐稳定。

深化改革释放新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蹄疾步稳,建立健全改革深化改革工作机制,全面承接中省市下放的改革任务,简政放权、商事制度改革、公车及公务用房改革、政府机构改革及镇村综合改革等取得良好成效;自主改革扎实开展,扩权强镇、十大文明创建、便民服务体系建设、全民创业机制、“一村建站、联村服务”村级卫生室服务机制等,切实解决了一批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释放了发展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

依法治县跨入新阶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县工作,强化普法教育宣传,抓住领导干部“关键少数”,狠抓依法行政,切实增强了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三年禁毒行动”,严厉打击涉毒违法犯罪活动,创新信访维稳工作机制,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强化民主法制建设,人大监督职能和政协协商制度全面强化,群团组织服务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凸显,形成了风清气正、心齐劲足的干事创业新格局。

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是全县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也充分显示了县委、县政府决策的科学和治理的成功。尤其是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开展县情调研,明确提出“实力子洲、幸福子洲”的目标要求,确立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活动,形成子洲历史上关于发展方向和路径的战略性突破。“十二五”的五年,是我县突出主体功能区定位,掀起全民创业高潮,开启山区农业现代化新路径并取得初步成效的五年;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围绕民生干实事,使人民群众得实惠较多的五年;是稳中求进闯新路、攻坚克难促发展,着眼长远打基础的五年。五年来积累的各种好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十三五”借鉴运用。

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子洲县总体上仍属于发展较为落后地区。物质基础较差、创新人才匮乏、发展动力不足,与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依然是发展的主要矛盾;财政依赖上级转移支付,民间投资缺少有效支点,打造现代生产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让城乡民众真正步入致富之路、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依然是发展需要破解的最大难题;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严重短缺,诸多要素配置欠佳,依然是发展的最大制约;干部群众创新意识较差、改革面临任务很重,基层工作薄弱,治理能力离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依然是发展和工作面临的最大薄弱环节。所有这些,都值得予以正视和倍加努力解决。

第二章  面临环境

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应基于现状而对面临挑战与机遇作出科学研判,必须围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核心任务,形成对发展趋势的正确把握。

第一节 主要挑战

突破要素瓶颈的挑战。子洲资源条件总体较差,缺乏办大型工业的矿产资源,农耕地多数为山坡地,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人才匮乏,县内投资能力不足,成为发展的重大瓶颈。特别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负面清单”之后,来自创新、协调、绿色方面的束缚将更为突出,如何突破要素瓶颈制约,是必须面对的一大挑战。

产业转型升级的挑战。经济总量小、没有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根子是产业技术水平低,企业缺乏活力,发展方式粗放、变革滞后。如何真正做到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形成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推动低层次产业和初级水平的产品加工,向较高层次和水平发展转型升级,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子洲现代化进程中必须完成的一大任务。

实现脱贫攻坚的挑战。实现精准脱贫、贫困县摘帽,是 “十三五”的硬任务。全县现有贫困户1.65万户,5.23万人。贫困人口数量多、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复杂,尚缺乏稳定成熟的脱贫路径。贫困问题不解决,协调发展便无从谈起,共享发展就缺乏支撑,全面小康也更难实现。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使命在肩、不允退却、不允拖延。虽难度较大、任务艰巨,但誓当下定决心、决战决胜。

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子洲相邻各县,资源禀赋类似、发展思路趋同、项目布局重复,产业产品同质化竞争必将日趋激烈。而且就诸多基础要素条件而言,子洲并不占多少优势。面对这种产业和产品发展的实质性竞争,子洲如何扬长补短,在开放中竞争,靠市场优势突围,实现跨越发展,这是必须面对的又一大考验。

深化改革治理的挑战。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既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必需保证,又是“四个全面”布局的既定任务。既提供了扩展创新发展的巨大空间,又赋予了一系列重大变革的使命和责任。涉及面宽、系统性强、利益关系复杂,任务艰巨。虽是基于中央顶层设计下进行,但真正落到实处仍会矛盾重重,当需费心费力。

第二节 发展机遇

新常态发展理念带来的战略机遇。新常态下,国家强调发挥主体功能区作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基础制度作用,按主体功能区定位进行差别化布局和差异化考核;强调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强调协调发展,加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投入,提出“五个一批”路径体系,实现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县摘帽;强调绿色发展,减轻对生态脆弱地区的发展压力、增加生态保护性扶持。所有这些,对于贫困兼生态脆弱地区,以山区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的子洲来说,迎来了绝好的战略性机遇。

中省市战略规划带来的政策机遇。从国家发展规划来看,子洲被纳入《呼包银榆经济区发展规划》、《吕梁山片区区域发展与脱贫攻坚规划》和《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等国家级综合性规划之中。在省级层面上,子洲被确定为“全省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县”“ 陕西省优质苹果基地县”,“陕西省肉羊基地县”。市委、市政府在落实中、省规划和战略定位上高度重视子洲的发展。各级规划定位都赋予了相应支持政策,从而给子洲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改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机遇空间。

重大项目部署带来的资金机遇。“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应投入,加大对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棚户区改造、城镇电网、智慧城市、互联网经济、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省上将加快榆林跨越发展新 27 条政策的持续推进,市上也加大南北统筹发展的力度。在中省市统一规划下,子洲可以利用上级投资,安排更多长期以来希望建设却无力投资的公共项目,并通过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快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进程。

消费需求变化带来的市场机遇。当前我国已到了由中等收入水平向高收入迈进的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向中高速、经济质量由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另一方面积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人民消费水平也向新的高度提升。饮食方面,健康食品倍受重视,绿色传统粗粮、果类、蔬菜及其制品倍受青睐。这种消费观念的转变,无疑为子洲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生态农业、开发生态旅游,打造生态食品县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前景。

自我发展提升形成的内生机遇。经过多年不断的积累,子洲县域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全县上下“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的愿望更加强烈,全民创业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开启了良好势头。由此,为推动产业向中高速增长和中高端发展,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优化、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奠定了坚实基础,积蓄了强大内生后劲。

总之,回顾“十二五”的实际发展,有成就,也有不足,成就大于不足,尤其是在发展山区农业现代化上取得开创性成就;面对“十三五”的发展形势,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大于挑战,特别是出现了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山区现代农业,是子洲县秉承宏观发展理念与自我成功实践、统筹众多有利因素与应对各种面临挑战、综合主体功能区要求与优化结构调整的有效对接,有利于优势物质资源与民众基本生存能力的最充分结合,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与富民强县目标的有机统一,形成子洲现实条件下现代化发展路径的最佳选择。

第二篇 总体思路

第三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创新创业为引擎、脱贫攻坚为抓手,统筹实施生态立县、果畜富民、工贸增效、文化铸魂、旅游塑形、城镇提质战略,扎实推进主导产业培育、民生事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城乡一体优化、治理体系完善等重点任务,逐步建成陕北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县、全省创新创业先进县、全国绿色产品基地县,开启实力子洲、幸福子洲建设新篇章。

第四章 发展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战略,把建设低碳、节能、绿色循环经济,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完善保护生态环境,落实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式利用、产业循环式开发、区域协调式发展,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舒适、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建设绿色生态美好家园。

坚持转型升级,优化发展。要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重点,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内需扩大的长效机制。以山区农业现代化为主攻方向,积极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油气资源开发转化利用,加快培育具有子洲特色的新型工业;利用“互联网+”、“文化+”带动,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产业;积极推动技术、产业、业态创新,努力打造现代经济发展新格局。

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中心、城乡一体战略,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农民进城转移就业与留村创业双向需求,开创农民进城定居和就地城镇化“两条腿走路”城镇化路径模式。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有效提升县城的环境质量和生活品位。统筹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强化城镇发展的支撑力。进一步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要坚持把深化改革作为稳中求进的根本动力,将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推进减政放权,加快完善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改善全民创业环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推动教育卫生、民营经济、财税金融、生态文明等发展取得新突破。积极建设创新型企业、创新型社会,切实增强现代化治理能力,不断增强发展的新优势。

坚持以人为本,共享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努力建设全域幸福家园。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普遍提高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强化公共服务能力,着力发展民生事业。保障公民的各项合法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的获得感。

第五章 发展目标

“十三五”子洲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

一建成: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提升:经济发展综合实力和人民幸福指数明显提升。

三跨越:主导支柱产业成长、民生事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较大跨越。

四翻番: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以上。

五联增:到“十三五”末,努力实现工业增量、农业增效、三产增速、生态增质、民生增福目标。

表1     子洲县“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类别

指标名称

单位

 

2014

实际

 

2015

实际

“十三五”目标

 

指标

性质

2020

预期

年均增速(%)

经济

发展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52.26

44.03

65

8

预期性

人均GDP(2010年不变价)

29643

24946

32017

7.5

预期性

财政总收入

亿元

1.97

1.79

3

10.7

预期性

地方财政收入

亿元

0.83

0.79

1

5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亿元

21.16

24.09

75

累计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亿元

5.6

6.82

10.3

10

预期性

转型

升级

工业总产值

亿元

34.12

35.9

48.39

7.9

预期性

工业增加值

亿元

19.82

15.9

22.6

7.2

预期性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38.3

37.3

45.1

-

预期性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0.6

0.7

5

-

预期性

城乡居民收入比

     -

3.52

2.83

2.79

-

预期性

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

56

56.45

58

-

预期性

城乡

建设

城镇化率

%

33.65

35.66

50


预期性

建成区面积

平方米

3.82

5.6

9


预期性

耕地保有量

万公顷

9.09

9.09

11


约束性

城镇人均住房使用面积

平方米

25

26

28


预期性

社会

和谐

总人口

万人

30.25

30.4

31.2

0.52

约束性

人口自然增长率

5.31

5.31

5.31


约束性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6822

23598

32000

6.3

预期性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8296

8322

15000

12.5

预期性

5年累计增加城镇就业人数

1819

1624

7500


预期性

城镇登记失业率

%

3.95

3.88

3.45


预期性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

94

95

96


约束性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

12.3

13.5

14


约束性

万人均卫生技术人员

40

40

56


预期性

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

10

10

25


预期性

万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4

4

6


预期性

恩格尔系数

%

39.2

39.1

39


预期性

生态

文明

土地复垦率

%





预期性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

吨标煤

1.25

1.19

0.6

-

约束性

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比例

%

3.75

3.88

11

-

约束性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80

82

85


约束性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78

80

90

-

约束性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70

80

90

-

约束性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立方米




-

约束性

城市人均绿地面积

平方米

9.28

10

12

-

预期性

城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95

98

100

-

约束性

林草覆盖率

%

24.3

32

35

-

约束性

第六章 战略定位

“十三五”时期,围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和核心任务,着力抓好山区农业现代化、精准脱贫攻坚、深化全民创业三个关键环节,集中体现创新、转型、绿色发展的三大特征,重点追求三大战略定位:

陕北山区现代农业示范县。进一步坚定以山区农业现代化为主导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明确山区农业现代化的变革内涵,进一步把握好山区农业现代化与整体发展的关系,加速推进现代生产力基础打造,加快调整种养产业结构,完成山区农业现代化部署中第一阶段的任务。推进陕北山区生态、现代生产手段、传统绿色品质在农业发展上的深度融合,破解传统农业低产低效瓶颈,用成功实践彰显现代绿色生产的示范效应。

全省创新创业先进县。榆林南部县发展资源条件总体较差,面临生态脆弱和经济贫困的双重压力。如何实现脱贫致富、建成现代化社会是一大难题。子洲县把创新创业作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加快脱贫致富的战略抓手,已取得一定成效。要加强山区农业现代化为基本导向,更加深入发动群众,尤其是吸引在外的子洲创业者返乡创业推动创新,形成“全民创业、全域创客”的战略态势,进一步提升创新创业的深度、广度和效率高度,确保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如期实现。

全国绿色产品基地县。充分发挥山区自然环境污染小的优势,创新发展方式和业态水平,精心打造全国知名的原生态产品县。通过种植业、养殖业的天然互补、循环发展,创造自然生态的绿色产品;通过产前、产中、产后分工与协作,延伸产业链条,提升绿色产品的附加值;通过一产、二产、三产交叉融合发展,提高绿色产业的整体创造力。从而推动传统农产品生产向绿色化高效化发展转变,把山区现代农业真正打造为生态富民产业,实现富民、强县、可持续发展有机融合。

第七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功能分区

按照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保护规划和榆林市“多规合一”试点“一张图工程”,划定城镇开发、产业开发、采矿开发边界,和生态保护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文物保护线及基础设施廊道控制线,严格生态保护,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将子洲县全境划分为:重点发展区、农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

重点发展区。主要包括县城和马蹄沟、周家硷、老君殿等重点镇和苗家坪工业园区。充分利用城镇空间和产业基础条件,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促进人口集中,加快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农业发展区。主要包括大理河、淮宁河及小理河等其它河谷川台地、坝地、梯田等农业生产空间和农村聚居空间。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现代农业。

生态保护区。主要包括湿地、林地、草地、水库、水源保护区以及生态公园等,组成的各类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为主,除适度发展生态旅游、种养业外,严禁其他生产建设活动。结合生态建设和扶贫开发,有序推进人口转移和易地安置,逐步减少人类活动。

第二节 产业布局

在产业发展的大格局上,以发展果、粮、畜、药及加工等在内的现代化特色化生态化农业为主体,以煤气盐化为重点的地方工业,以互联互通为主要载体的商贸物流产业,以特色文化为引领的乡村旅游业和围绕民生水平提高的多种服务业,打造“1+4”创新型产业体系与经济转型发展的升级版。

农业布局。按照立地条件差异,分层交叉、立体布局果粮药菜,建设相对集中的产业园区。梯田台地集中上苹果、小杂粮,缓坡梁峁栽核桃、种药材,形成产业生态化发展;陡坡沟洼广种柠条和牧草,实现封沟锁山、治理水土流失;川台坝地推广设施蔬菜、设施瓜果和花卉,发展高效农业;适度发展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规模养羊、养猪、养牛等养殖产业,精心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形成“果+粮+畜+药+菜+加+沼”的高端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近期看畜药(粮)、远期看林果,确保国土绿色化、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实现给国家建生态屏障、给农民建绿色银行的“双赢”目标。按照绿色、高效、循环一体化发展要求,以大理河、淮宁河及小理河为发展轴,创建若干重点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优质产品同市场网络相配套、区块生产相对集中的若干特色产业带。

工业布局。重点区域为县城、苗家坪工业园区以及矿产资源产地。依托资源条件开发煤气油产业和加工利用,加快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同时挖掘潜力、创新消费,开拓新型工业产业。煤、气、油以资源产地,就近布局开发为主,严格加强污染管控。苗家坪工业园区承载农副产品加工和清洁能源高效转化利用项目。

第三产业。以县城和各镇(乡)所在地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餐饮、物流、住宿、金融、养老、家政、文体、中介、咨询等服务业态。批零结合、集中与分散结合,打造若干区域性、专业性市场。县城和有条件的乡镇,围绕一定景区、景点,发展乡村特色旅游、生态旅游等产业,适度配套发展农家乐餐饮、农产品销售、避暑休闲、健康养生、农家住宿等产业和经营项目。

第三节 城镇布局

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五大统筹”发展,按照以产兴城(镇)、产城(镇)融合,建设绿色低碳城镇,彰显陕北文化特色的思路,以县城为中心,马蹄沟镇为县城副中心,周家硷、老君殿为两个重点镇,以大理河、淮宁河两川为城镇发展主轴带,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发展。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 “一核两轴”的主体城镇空间结构。

第三篇 重点任务

第八章 全面深入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

坚持“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坚持“强基础、建园区、抓服务、创品牌”发展模式,按照“五位一体”的变革要求,优化要素配置、调整种养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壮大主导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树立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的全国绿色产品基地县。

第一节 强化现代生产力打造

山区农业现代化,是一次基于陕北山区特殊条件的农业革命。要发挥山区的自然优势,守住绿色的生产环境;又要根治山坡地不利的生产条件,改变陕北山区传统生产的贫瘠状态,逐步构建起具有现代化生产能力、绿色化产品品质、标准化劳作程序的发展方式和经营模式。

生产条件改造。对25度以下的山坡土地进行集中整治,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果园地;全面实施基础设施配套,实现电、路进村到园,具备现代化操作和机械生产的条件;因地制宜兴建截水、蓄水、取水、引水、节水等水利设施,适度保证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用水,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整体物质支撑能力。

专栏1:

1.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程:确定适于发展山区现代农业地块,按照山区现代化标准,五年内建设20万亩高标准农田;

2.现代化经济林建设工程:按照山区农业现代化标准建设65万亩现代化经济林;

3.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按照山区农业现代化要求改进生产用路、水、电等基础设施;逐步提高山区农业中滴灌、喷灌等节水设施的使用比重;

4.现代生产设施和装备建设工程:在南、西川建设区域性果品气调库和肉食冷库若干个,逐步提高山区农业中地膜覆盖、温室大棚使用面积。

种养方式提升。引进、培养、选育、推广种养产业良种;推广旱地农业耕作技术、果树栽培技术、配方施肥技术和舍施养殖和疫病防预技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技术,推行农产品先进加工技术;推行现代绿色生产管理模式,优化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专栏2:

1.山地苹果现代化标准果园建设工程:实施间伐改形和“果、畜、沼、窖、草”五配套工程,按照行间生草、株间覆盖、枝条粉碎、节水灌溉等措施,建立一批山地苹果现代化标准果园;

2.畜产品加工业建设工程:“十三五”期间,重点在双湖峪镇、苗家坪镇、淮宁湾镇发展3-5家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绒山羊光控增绒示范点2个;

3.农产品追溯系统建设工程:按照先示范后普及的方式,利用电子标签、无线传感、GPS定位、互联网与数据库等技术,将原种输入、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结合在一起,形成农产品的可监控和追溯系统;

4.农业科技支撑工程:实施粮食绿色增产计划,推进科技进村、入户、到田,加强作物病虫害的监测与预报,推广生物有机肥、减少使用农药。

组织体系创新。通过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延伸农业生产产业链,扩展分工协作关系;通过承包地合法流转,推动种植业规模化发展;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实行网上、网下交易结合,实施订单农业,形成农业经销模式变革;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以及疫病预防治体系和社会保险体系;采取一、二、三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创造能力;加强现代农业制度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符合市场规律的现代农业组织体系。

专栏3:

1.土地流转促进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网络、县乡两级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和县、乡、村三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处体系,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库和信息发布平台,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出台农村土地承包、流转管理和纠纷处理办法,成立农村土地纠纷仲裁中心;

2.农产品市场开发工程:通过与国内知名网络企业合作,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农产品物流及交易市场。设立年度农产品交易大会。通过县内外子洲籍知名企业,开拓农产品外销渠道,形成农产品线上线下营销体系;

3.种、养灾病保险体系建设工程:出台相关政策,选定种养业保险品种范围和险种,建起子洲县种、养灾病保险体系;

4.资金保障工程:县上设立农村资金使用监督机构,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重点用于山地苹果和核桃基地建设,形成“集中效应”和“板块效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5、配套扶持政策建设工程:制定完善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组织实施、技术服务、人才培养、质量安全、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管理考核等配套政策。2016年制定出台土地整理、节水灌溉、饲草及柠条种植等配套支持政策。

产业生态优化。要充分发挥种、养产业的天然互补关系,积极探索推行生态化循环发展模式。减少、控制使用农药、化肥,尽可能减少土地面源污染。采取生产与生活结合,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减少污染排放。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管理,按照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品种有选择、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准、问题可追溯、产品可召回的模式,发展优质、高效、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

专栏4:

1.产业生态规划工程:按照生产条件现代化的要求,科学制定土地整理、林果园草地布局、打坝坝址、引水上山、路电通达等工程规划;

2.现代畜牧产业重点工程:“十三五”期间,逐步开展畜牧产业标准化生产体系、现代畜牧业产业化建设项目、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饲草饲料生产体系建设、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项目、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项目、畜禽规模养殖场户技术提升培训工程等七类重大项目。

3.“三定一统”营销体系建设工程:确定县外主要经销商、县内有机农产品定点生产户(公司),在签订产销协议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产品标准向市场供应子洲有机农产品,逐步打造出若干“三定一统”产供销营销体系。

4.山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从现代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需要出发,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执法体系、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品牌体系,逐渐构建起子洲山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农民素质提高。要建立职业农民培训制度和认证体系,培育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懂市场、善管理的农业企业家,促进农民和农业从业者从传统身份向职业农民和现代管理人才的转变。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评定山地苹果、核桃等方面农民技术员200名左右。到“十三五”末,新型职业农民占全县农民比重超过30%。

专栏5:

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工程:按照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趋势要求,制定子洲农业科技人才专项规划,五年内培养起一支满足县农业生产、服务、营销的科技人才队伍;

2.农村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制定农村技能人才培训计划,分类做好农业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3.农业企业家和管理人员培训工程: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逐步培养出一批子洲本土农业企业家和管理人才队伍;

4.农业高新人才引进工程:依据产业及企业人才需要,制定人才引进标准,面向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引进一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急需专家人才。

第二节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

全力发展以山地苹果、核桃为主的林果业。要按照标准化整地、标准化栽植、标准化管护的要求,精心打造苹果、核桃园区。年栽苹果3万亩、核桃4万亩,改造低产苹果园区4000亩,到2020年,山地苹果、核桃总面积分别发展到30万亩、35万亩,其中苹果挂果面积达到18万亩左右,产量达到28万吨左右;核桃挂果面积达到15万亩,产量达到2.3万吨左右。逐步建成淮宁湾、苗家坪、双湖峪3个山地苹果示范乡镇,三川口、瓜则湾、李孝河三个山地苹果产业带;建成老君殿、何家集、砖庙、马蹄沟等5个核桃示范乡镇,沿三何路为轴线的核桃产业带。建成高标准苹果示范园40个左右,麻塔、砖塔、砖庙等市级以上标准核桃示范园区10个,县级核桃标准示范点100个;建成苹果种苗基地120亩,核桃苗木繁育基地5个,采穗圃3个。

积极推进以羊子为主的畜牧业建设。推进标准化养殖生产,大力发展以养羊为重点、羊、猪、牛、鸡、兔等齐全,具有现代生产力水平的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到2020年,建成适度规模家庭牧场100个;扶持发展15个养羊示范村、230个家庭适度规模养羊示范户;建设750个畜禽规模养殖大户。全县羊子饲养量稳定在60万只以上,生猪饲养量达到17万头,家禽饲养量达到60万只,畜牧业产值达到6亿元以上。推进畜牧良种供应体系建设,引进、培育适于当地生长的种养业良种,建成羊子良种繁育场5个,羊子良种率85%。组织实施生猪良种繁育和奶牛群体遗传改良工程。鼓励发展蓄草种植,大力推广优良牧草和饲料作物新品种,推广“粮-经-饲-草”四元种植结构,逐步提升畜牧饲料自给能力。全县草场稳定在40万亩。推广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技术,建成秸秆养畜示范乡镇3个、示范村10个、示范户100户、示范场50个,农作物秸秆加工利用率达到90%以上。

稳定发展以小杂粮为主的粮食生产。因地制宜保持一定规模粮食种植面积,重点发展谷子、糜子、豆类等稀罕小杂粮品种和玉米、洋芋等宜转化的品种。食用与饲料加工结合、自用与销售结合、精品小杂粮生产与特色食品加工结合,以特色提质、靠稀有涨价、用转化增值,提高商品的含金量,走精品化增值化高效化的粮食生产之路。

大力发展以黄芪黄芩为主的中药材种植业。逐步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每年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十三五”末中药材保存面积达到12万亩,中药材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加快特色产品省级标准及商标专利申报工作。按照计划完成子洲黄芪、黄豆省级地方标准发布。

巩固提升以大棚蔬菜等为主的特色种植业。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市场运作的思路,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旱作和设施农业。依托城镇郊区、产业园区和旅游景区,以城郊双湖峪镇、水地湾后湾、马岔冯渠等为重点,大力发展水果、蔬菜、花卉种植为主的棚栽业,选择若干区位交通通畅、农业基础扎实的村子,建成集观光、休闲、参与、体验为一体的特色农业专业村。

第三节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大力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引导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生产水平,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着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多元服务主体,实现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实施龙头企业提升工程。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以苹果、核桃、羊子、生猪等产业为突破口,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市场竞争优的农业生产加工龙头企业30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6个、市级龙头企业14个、县级龙头企业20个。

支持“一村一品”和区域集中性发展。积极推动“一村一品”、“一镇一品”创建,推进小理河、淮宁河、大理河三个现代农业示范板块建设,“十三五”末,全县农业园区总数达到52个,其中省级农业园区3个、市级农业园区9个、县级农业园区40个。建立家庭农场登记认定制度,“十三五”末建成家庭农场200个、家庭养殖场100个。鼓励发展农民合作社,合作社总量达到700个左右。

加快实施市场开发和农村流通方式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和规范的交易市场,动员子洲籍在外创业者在榆林、延安、西安、北京、银川等地设立子洲特色产品专销网点,积极探索做好子洲优质农产品的网销,鼓励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与养殖、屠宰加工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创建西安等一两条冷链直销线路,构建山区现代农业市场开发综合体系,促进产品的品牌提升和市场知名度,增强子洲山区现代农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节 实施“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打造战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开发地方特色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若干国家、省级、市级和周边农产品品牌。深挖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价值,着力提高子洲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加快县域特色产品品牌设计。深挖黄芪、黄豆地理标志保护品牌价值,力争在2016年完成子洲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的设计方案。

实施品牌培育工程。通过塑造、认证、宣传等途径实施品牌培育,争取每年培育区域公用品牌1-2个,每年认证登记农产品“三品一标”3-5个。加大子洲特色产品品牌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博览会、展销会、网络营销、专题报道等形式,开展农业品牌整合宣传,提升子洲农产品品牌形象的认知度和附加值,到“十三五”末,力争将子洲黄芪、黄豆、山地苹果及核桃打造成区域知名品牌。

第九章 着力构建新型工业发展体系

依托地下矿产和地上优质农业两大优势资源,以项目开发为抓手,以资源型产业转化利用为主导,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为支撑,以新兴产业为补充,着力构建产业结构优化、发展集聚、效益明显的新型工业发展体系。

第一节 稳步推进能源开发和转化利用

坚持“强气、稳油、兴煤”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国企、社会资本联合开发,煤、汽、油综合开发的方式,全力推进天然气转化开发,稳步推进资源型产业的开发与利用。

加快发展天然气产业。积极支持长庆、延长天然气勘探开发,天然气年产量力争到“十三五”末达到20亿方以上。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天然气开发,加大天然气就地转化利用率,完成城区集中供热项目和乡镇气化工程。“十三五”末,乡镇气化率达到60%,支持金源天然气液化厂达产达效,鼓励新上天然气项目。

稳定原油产量。支持延长集团开发石油资源,大力推进新井开发和旧井挖潜改造,依靠现代工艺技术提高油井采收率,努力实现县域石油较长时间稳产、增产,年产量稳定在2万吨左右。

整合煤炭资源。推进煤炭资源整合进度,支持煤炭资源整合和产能建设,加大技改力度尽快实现槐树岔、高坪区块和侯石畔区块开发、生产,争取在短时期内形成一定产能;延伸煤炭产业链,积极推进形成筛选、分级、洗选、配煤等煤炭初加工产业,及以煤矸石、粉煤灰及工业废渣为原材料的水泥等建材产业;扶持洗煤企业开拓销售市场,扩大份额,高度关注煤化工产业的新技术、新工艺,鼓励大型国企开发煤层气,探索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途径。

推进岩盐勘探。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企业,推进子洲地下岩盐勘探。

第二节 做精做深农副产品加工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带动,坚持自主创新与科院院所合作相结合,创新企业+农户利益分享机制,围绕苹果、核桃、药材、肉类、小杂粮、油料、马铃薯、羊绒、红枣等农产品,走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之路,建设榆林市农副产品加工强县。

立足实际,促进加工转化。按照普遍推行农产品初加工、有条件进行精细化加工、重点开展有机食品产业链打造的三条途径,全面推进农产品加工转化,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通过政府与企业联手,选择若干种、养产品,按照从田野到餐桌的全链条监控,实施无污化种养、绿色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精心打造一批生态化食品,同时进行销售途径创新,打入高端市场,逐步树立子洲生态产品品牌形象。

挖掘潜力,搞好精深加工。积极支持三丰、富华、天赐、鼎盛等重点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改造升级、扩大规模、延伸产业链,向精、深、细方向发展,扩大品牌影响力,提升市场竞争力。积极培育规上企业,支持地方白酒、雪花果馅、土豆粉条等生产。支持发展小微企业,大力发展肉类果品鲜活农产品初加工,并进行公司化整合。

加大投入,强化科技含量。逐步增加农业科技投入,重点做好大豆异黄酮、蓖麻油深加工、黄芪微量元素等下游产品研发。通过招商引进知名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发,逐步形成子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构建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深加工业的技术含量。

强化管理,解决要素制约。要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增强市场意识、合作意识、品牌意识,按照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推进网络销售平台建设,积极开拓农产品销售市场。要积极引进人才,创新管理机制,建立政产学研用统筹协调机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围绕产业链优化创新链、搭建人才链、引进资本链,激发企业创新内生动力。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积极发展光、生物质、风、“农光互补”等新型能源产业,引导和鼓励种养殖业大户利用现有设施农业顶棚、养殖大棚发展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制定光伏发电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并认真贯彻落实,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加快信息产业融合。以工业化和信息化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加强信息化平台建设,培育和发展信息产业,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转变工业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各应用领域信息化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等方面的作用,促进信息技术在生产、管理、销售等方面的普及应用,努力实现子洲县传统产业的在线化和数据化,优化企业的生产、管理,促进企业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发展文化产业。鼓励发展文印、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户外广告等文化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创意设计、网络文化等新文化业态,实施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扶持全民健身领域中的各类经营服务项目,促进运动休闲、健身娱乐、体育培训、体育用品等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到“十三五”末,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550万元,占GDP的5%以上。

发展新型建筑建材及小型包装加工业。立足本地资源和市场,积极发展壮大以节能环保建筑材料为主的新型建筑建材业。支持鼓励以食品包装、纸盒、纸箱等为主的加工业。扶持发展生物有机肥料、饲草料加工生产业。

第四节 强化园区服务综合功能

以发挥作用,提升服务为重点,加快工业园区道路、给排水、供电、供水、供气、供热、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承接和服务项目的能力。提升园区管理服务水平,促成一批环保低耗项目入园,提高园区产业聚集度,延伸产业链。

第十章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围绕农业,扩展服务;依托工业,开拓服务;创新业态,提升服务”的发展思路,生产性服务业与生活性服务业并重、现代服务业与传统服务业并举,建设市场、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完善配套,开展“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第一节 特色旅游业

“十三五”期间,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以提升文化品味为重点,开发特色生态乡村观光旅游为主线,有重点地推进招商引资,大力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休闲活动的需求。

加快核心旅游景区建设。实施“五个一工程”,建成“两个3A级旅游区”。以县城为中心,结合佛殿堂、南丰寨、金鸡山等景点,整体规划、打造以早晚文体活动、假日休闲、健身爬山、生态体验等为主的城区休闲旅游景区。系统规划沿三瓜路至四大名山区域,统筹打造体现山区生态治理、陕北特色风貌、美丽乡村建设、子洲人文精神,集民俗文化、宗教活动、民间购买、避暑度假、农家饮食、农业采摘等一体的陕北乡村深度游体验景区。

打造特色旅游景区及景点。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推进周硷古镇修复建设,保护邱家坪和巡检司毛主席转战陕北居住地,挖掘重耳川、美谷界、黄土洼、十里盐湾、克戎寨的历史等文化元素,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景点。坚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丰富的历史、人文、自然等资源,大力发展古色、绿色、红色、特色等彩色旅游业。

打造核心旅游线路。依托县域核心景区、特色景点,打造县城休闲文化游、四大名山黄土风情游、周硷古镇体验游三大旅游线路,加快培育自驾、户外、徒步等新型旅游业态。利用电视、网络、报纸进行多方宣传,引导游客体验、参观、考察,逐步形成子洲固定、成型的特色旅游线路。

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积极开发果馅、雪花等传统地方小吃,深挖推广石雕、剪纸等传统工艺品,加强提升山区现代农业有机产品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陕北民俗文化体验园,集中展示窑洞、秧歌、说书、道情、酒曲等代表子洲地域的传统文化。

专栏6:

1.实施“五个一”工程:建成一楼、一馆、一阁、一廊、一片。即中心广场石牌楼、展览馆、金鸡山崇文阁、滨河公园文化长廊、李子洲主题宣传片;

2.建成两个3A级旅游景区:以县城为中心,着力打造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旅游景区;以瓜则湾为中心,打造民俗文化、生态观光、乡村旅游景区;

3.旅游线路打造工程:打造县城休闲文化游、四大名山黄土风情游、周硷古镇体验游三大旅游线路;

4.旅游景点打造工程:打造出黄土洼湫滩、马蹄沟十里盐湾、重耳川遗迹、马文瑞纪念馆、邱家坪毛主席转战陕北革命旧居等特色鲜明、门类丰富的旅游景点;

5.旅游产品开发工程:开发出果馅、雪花等传统地方小吃,石雕、剪纸等传统工艺品,山区现代有机农产品;

6.周硷古镇建设项目:制定古镇建设规划,建设古镇特色街区、传统建筑、名家院落,再现“陕北四大名镇”形象;

7.旅游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统筹旅游资源,印制旅游地图,成立各景区管理机构,加强旅游人才培训,完善旅游景区硬件设施。

第二节 商贸物流业

加快提升城区商贸业。建设城区商贸综合物流中心,吸引电商、快递和零担物流公司、第三方服务公司入驻,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和专业化服务水平。引导、鼓励、扶持民间资本发展农产品运输业、批发业、零售业、包装业,培育一批商业连锁、餐饮连锁企业和专业批发市场。

积极发展以电子商务为主的互联网产业。建立以优质农产品为主的子洲特色产品网络营销平台,构建以电子商务为主逐步实现到村入户的城乡一体互联网物流体系,引导县域企业、农户参与、实践网络营销。围绕子洲优势资源,精选子洲有机农产品、文化旅游产品和其他地方特色产品,通过网络平台积极宣传、销售,让子洲特色产品走出子洲、走向全国。

构建城乡一体的物流体系。加快建设马蹄沟物流园区,将此打造为真正的集仓储、运输、分类、粗加工为主的物流中心。根据山区现代农业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在南川、西川、小理河川部分重点镇选择建设若干仓储、运输点。逐步建成城乡一体、内外联接、供销双向、覆盖全县、辐射周边的现代物流体系。

专栏7:

1.城区商贸综合物流中心建设工程:加强产销对接、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子结算、检测检验等平台建设;

2.区域集贸中心建设工程:在南川、西川、小理河川部分重点镇规划建设集物流、信息、商贸为一体的集贸中心区;

3.特色产品网络营销平台建设工程:加快与国内知名网站对接、合作,尽快建起子洲特色产品网络营销平台。

第三节 生产服务业

加强山区农业服务业发展。围绕山区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组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形成包括机械租赁、施工承包、种养管理、疫病防治、材料供应、产品销售等在内的配套服务队伍。结合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生态管护、计算机和软件、中介、地产等现代生产型服务业,逐步构建起现代生产型服务体系。以苹果、小杂粮等主要农产品为重点,努力打造区域性产品集散地和交易中心。

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协同推进”的原则,在财政给予一定补贴的同时,逐步建立科学合理、持续长效的农业保险制度,为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提供保障。到2020年,保险项目基本覆盖农业主要品种,主要保险品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率达到60%以上。

全面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金融组织体系建设为抓手,积极支持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消费金融加快发展,全面提升金融服务经济发展的水平。

第四节 生活服务业

提升传统生活服务业。推动传统生活服务业业态多元化、产品多样化发展。以满足消费需求、提升生活质量为重点,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以及各种民生事业发展,加大拓展家庭社区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社区照料服务、病患陪护服务、健康养生保健、幼儿早教等服务企业。到2020年,发展日用品配送中心1个,配送网点30个,新建社区服务中心5个,发展乡镇超市10个,村级网点80个,发展1—2个家政服务中心,组建现代服务机构10个。

创新现代生活服务业。积极引进、发展健康、娱乐、文化与体育服务等现代型生活服务业,让城乡居民生活中融入更多现代元素,推动城乡生活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

专栏8:

1.传统生活服务业改造提升工程:推进传统服务业改造提升,建起一批服务城乡的家政、养老、饮食、商旅、社区企业;

2.现代生活服务业建设工程:制定现代生活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现代商贸、家政服务、健康服务、电子商务、金融等产业。

第十一章 实施创新驱动培育创业新动力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创业政策措施,继续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全域创客”战略部署,更加重视在外从业人员返乡创业,更加重视创客引领农民创业,更加重视创业环境的改善,以山区现代农业和绿色产品基地县建设为重点,大力扩展市场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兴业态,使创新、创业成为推进全县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第一节 继续实施全民创业战略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继续坚持加快山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坚持创业者自主决定投资项目,坚持市场导向与政策鼓励结合,进一步强化创业领域的宽度、项目开发的厚度和效益水平的高度。在继续重视生产经营型创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市场营销渠道的开拓、产品深加工和销售包装以及社会服务体系的完善。在继续重视催生原始创业、自主创业的基础上,加强对成长型企业、有条件做大企业和企业联合做强的扶持。

鼓励新型创业模式。鼓励科技人员利用科技成果创办、领办各类民营企业,通过技术入股创业,参与企业技术升级、新产品开发,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专业销售公司、网营公司,联系企业和农户组建以订单式生产为主的利益共同体,引领农民创业致富。鼓励投资者投资创建与扶贫结合型项目、整村建设型项目,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共建共享,以及各种有利于形成产销一体、有利于农民共同稳定致富的创业模式。

增加扶持资金。县财政每年投入创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按照“统筹谋划、整合项目、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部门资金6000万元。探索设立“助保贷”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和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加强对扶持资金的使用监管和后期绩效评价,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同时,建设3个县级创业孵化基地和1个市级创业孵化基地。

支持产品认证。支持企业积极进行QS认证、IS900认证,有机认证、无公害认证、地理标志保护认证;支持企业积极申报陕西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知名、著名、驰名商标的申评。对获得以上认证、品牌和商标的企业给予奖补扶持。

第二节 搭建“全域创客”平台

树立“全域创客”新理念。在进一步推动子洲境内民众创业的同时,充分挖掘在外子洲人思想理念新、市场意识好、资金实力强、管理水平高、创新思路明、实干精神足的优势,积极引导他们把在外的成功发展与建设家乡结合起来,鼓励他们返乡创业,助推县上的引资、引智、引商,使其成为带动子洲发展的新引擎和生力军。从而形成县内外两支力量、两个市场互动互联、紧密配合,在创新招商方式中优化创业要素组合,营造“子洲人在哪都能为家乡创业”及内外子洲人共建幸福家园的“全域创客”理念,开创全县创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创客空间建设。坚持以各乡镇村情户情台账为依托,以扶贫、医保、民政、计生、公安信息为参照,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类商会联谊会及驻外办事机构为渠道,围绕建成小康、聚焦创新创业、推进网络连接,逐步建立覆盖县内、连接省市、辐射全国的“全域子洲”信息平台,为县内外子洲人进行情感交流和创业信息传送提供服务。着力拓展创客空间和创新工场,建设创业者孵化基地,为创业提供信息咨询、投融资服务、培训辅导、检验检测、科技评估等专业化服务。支持企业特别是民营中小企业向科技服务机构购买创新服务。抓紧打造廉洁高效的政府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规范有序的法制环境、开放包容的人文环境,促进创业、创新深入进行。

推动创新创业文化蔚然成风。充分利用网络及数字化手段在全社会传播创新意识、创新技术,促进学习型社会、创新型城市建设。开展“创新方法企业行”活动,选择部分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路线图等成熟方法的培训,实施创新方法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典型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完善人才流动管理机制,尊重创造性人才个性特点,为其提供宜居、宜业的环境,激发科技人员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三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提高财政科技支持力度。坚持“发挥优势,加强创新,重点突破,跨越发展”的科技发展原则,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全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加快子洲科技信息网络服务建设,设立新成果、新技术科技信息展示平台,构建县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推动“星创天地”平台建设。积极适应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要求,打造“星创天地”平台建设。到“十三五”末,(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力争达2%以上,新增省级创新技术企业、中小型科技企业和农业科技型企业共3家以上;力争培育认定省市级科技型企业10家,新增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县级民营企业科研机构1-2家。完成山地苹果、旱作农业、有机核桃3个“星创天地”项目建设。

探索多层次创新体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产业技术联盟、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作用。全方位推进产品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四节 积极实施人才计划

建好“五支队伍”。以党政领导及村级干部培养、选拔及后备人才建设为重点,强化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鼓励企业自主开发、引进、使用人才,建立“子洲县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为主要路径,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以适应农业、教育、卫生等领域实际需要,破解各行业科技人员短缺问题为重点,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以采取政府扶持鼓励、校企联合培养,提高技能人才待遇为主要方式,加强企业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培养工程”,有计划、分层次、多渠道开展培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

实施 “十大工程”。实施人才发展十大重点工程,统筹各类人才协调发展,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规模与结构。

专栏9:          人才发展十大重点工程

1.教育人才建设工程:重点加强学校教育教学骨干的培养和名师的引进工作;

2.卫生人才建设工程:加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引进、培养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

3.农业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人,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2万人次;培育养殖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组织完成畜禽养殖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

4.文秘财会人才建设工程:每年引进及培养二本以上文秘及财会专业人才10名;

5.振南人才引进工程:积极利用振南人才资金,加大各类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工作,每年计划引进和培养各类人才100名;

6.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工程: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逐步培养出一批子洲本土企业家和管理人才队伍;

7.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加大党政领导干部及事业单位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年均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干部600人次;

8.重点领域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围绕资源开发、法律咨询与服务、金融管理、城乡规划管理、现代特色农业、文化创意与产业开发等重点领域,培养高层次紧缺人才。

9.高校毕业生基层创业工程:对子洲籍大学毕业生回乡到企业及各种经济组织自主创业的,给予适当资助。

10.人才信息化建设工程:实施“数字人才工程”,建立子洲动态人才信息库。

创新“四个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的“绿色通道”。创新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探索人才资本化的实现途径,完善人才优先就业政策。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推进市场化配置人力资源,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创新人才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投资人才资源开发,形成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

第十二章 着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围绕“严规划、重建设、精管理、提品味、树形象”五大主题,扩容与提质并重,规划、建设与管理并举,做精县城,做强城镇,做美农村,构建县城、重点镇、乡镇、中心村(农村示范社区)四级城乡发展体系。到2020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50%左右。

第一节 提高县城建管水平

坚持“五大统筹”,突出抓好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增强功能、增加绿景、增进文明三大品味提升为重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培育产业,集聚人气,留足发展空间,加大片区改造,建设成为山水秀美、人文厚重的优美县城。

提升规划水平。以县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专业规划等法定规划为主体,编制或修订城市道路、燃气、供水、排水、通讯、公交、绿地、水系、停车场和地下管廊等各类专业规划,构建完善的县城规划体系。坚持“双苗一体”,统筹城区一河两岸及山体全局规划,统筹老城改造提升和新区布局优化,统筹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商贸区、文化区功能区建设,统筹城中村改制和棚户区改造。树立城市特色文化和精神风格,准确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和片区定位,加强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不图大而求精、不比酷而比美,不追华丽而争舒适。实行产、城、景同布共建,形成以产兴城,以景美城,产城互动,景城宜人,打造节约型、文化型、智慧型城市。建立并完善城市建设档案系统,强化城市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提高规划执行能力。

专栏10:

1.规划体系完善工程:完善地下综合管线、燃气、农贸物流市场、地下管位、县城防洪等专项规划;

2、智慧型城市建设工程:建立城市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提升建设水平。城市建设要把让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健康放在第一重要位置。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1000万元用于城市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建设新区,及早规划布局三街两侧建设空地,形成中心城区发展新亮点。有步骤地推进老城区改造,改善发展条件和居民生活环境,加强污染防护和治理,为城市发展增加新光彩。统筹各类管线实际发展需要,实施地下管廊建设工程。积极发展城市公交事业,鼓励和支持发展以新能源汽车为主的公共交通工具。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改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5年内完成县城全部棚改任务。

专栏11:

1、县城地下管廊建设项目:实施双湖路、人民路、大理路、开元路、六号路、文体巷、光明路、经十一路、经七路、兴庆路、实验路、华星路、滨河路、颐和路等段新建砼地下管廊;

2、城区排水管网改造项目:实施双湖路、人民路、大理路、经十四路、小河沟、冯家沟、何家沟、大埝渠、小埝渠、苏渠、石沟等段进行排水管网改造;

3、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经十七路、经十八路、经十路、经五路、经六路、经七路、经八路、纬五路、纬六路、纬一路建设;

4、县城改造项目:改造县城双湖街、人民街、苗家坪西街,总建筑面积22000平方米;

5、通讯网络建设:电信5G信号全覆盖;联通4G全覆盖;

6、电力基础设施项目:实施国电110KV变电站建设,改造城区10KV线路;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

7、城市公交项目:新增公交线路,城区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达到10标台。

提升管理能力。创新城市管理机制,组建专门机构,制定和出台子洲县城市建设管理办法,切实解决城市执法主体不明、职能职责交叉重复问题,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创新土地经营、投融资、户籍等社会管理和项目管理以及化解各种矛盾的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BT、BOT、PPP等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和公共服务管理。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权属登记工作,促进二手住宅市场交易,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稳定健康发展。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提升城市品味。按照“增强功能、增加绿景、增进文明”的思路,完成县城总体风貌特色设计,提升城市整体品味。实施县城出入口、主干道、县城中心等重要区域、地段、单体建筑美化、亮化工程。坚持生态、人文、产业三大统筹,突出城市的产业支撑和人文品质,尊重自然,记住乡愁、繁荣经济、彰显特色。突出功能定位,沿人民街、中心大街形成城市公共服务中心,双湖街形成商业贸易区,大理路南侧未开发土地形成物流、加工、仓储、建材家居区。加强城区两侧山体绿化、大理河道整治、水流观赏塑形及沿岸环境保护,形成河滨水体景观带、河堤慢行游玩带和环山生态休闲带三大绿色长廊,打造“两山绿遍,堤岸慢行,水体荡漾,全城皆景”的生态画卷。实施文体中心、文化广场、滨河十里文化长廊等县城人文提升工程。积极培育城市文化素养和道德品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全面提升城市内在品质。

专栏12:

1.县城品质提升工程:加快展览馆、文化广场、滨河十里文化长廊建设,主要街区以子洲历史文化、发展成就、生态建设、名人名家等为主的牌楼、雕像、栏壁展示,文化广场大型石牌楼建设;组建业余+专业的秧歌表演队,定期在县城主要广场进行表演;

2.县城人居环境优化工程:推进县城市容市貌综合整治,城区棚户区改造,老城区绿化改造、新城区功能完善,城区河道治理、河道水景打造、县城周边山区的绿化亮化;

第二节 加快发展小城镇

坚持一次规划,分步推进的原则。统筹规划小城镇建设。坚持农田保护、产业集聚、生态涵养空间布局,完善电力通讯、给水排水、供电供气、垃圾处理、城镇防洪和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真正发挥其区域性经济社会活动中心功能。

完善全县城镇规划布局。按照“一核两轴”的布局,在“双苗一体化”建设县城的同时,以建设马蹄沟镇县级物流园区为重点,将其打造为县城副中心;围绕古镇修复,将周家硷建设为传统饮食加工、商品集散、休闲游玩为一体的特色小镇;按照南川区域商贸交易集散地和重点人口聚集地的要求,加快发展老君殿镇。遵循城乡一体化的基本要求,以大理河、淮宁河两川为城镇主轴带,辐射带动其他乡镇发展。

充分发挥小城镇的引领功能。小城镇要成为所在区域发展的引领者和活动中心。着力在创新能力、经济影响力、宜居环境等方面实现新跨越,发挥新表率,形成一定带动作用。要立足当地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条件,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活跃要素、扩大交流。合理布局住宅区、工业区、商贸区和文化区等生态功能区,大力实施“蓝天、碧水、绿地”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推进“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净化”为重点的五化工程。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加强城镇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各重点镇和建制镇,都要关心民众生活,综合推进民生事业。全力推进公共服务,全面完善生活服务功能。加强危旧房改造,加强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加强公共安全事故防范。用综合服务的提升,增加人民的幸福指数和获得感。

专栏13:

1.周家硷街道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改造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保护古建筑;

2.老君殿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移民搬迁村、开通街道、供水、排水、供电等;

3.乡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建马岔街道,改造旧街道等;改造槐树岔、高坪、李孝河办事处、水地湾办事处、瓜则湾办事处等地的街道,供水、排水、供电,新建商贸市场;改造电市、砖庙、何家集、裴家湾、淮宁湾等镇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帮畔等,新建农贸市场;

4.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农网改造升级项目,改造配网提高农村生产生活用电保障。

5.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结合本镇资源分布、产业基础,按照特色产业发展要求,每个重点镇都提出本镇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并确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分阶段进行。

第三节 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按照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风尚美的要求,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公共设施建设水平,展现地方特色,体现农家风情,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示范村。

美丽乡村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建设幸福家园”为目标,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程,提高公共设施配套水平,促进经济社会进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传统村落向新型村镇、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的“三个转变”。选择公路沿线、乡村旅游、特色产业村为重点建设村,每年重点打造20个左右美丽乡村重点村,到2020年建成100个美丽乡村重点村。

农村环境卫生改善。以“统城乡、建平台、补功能”为抓手,按照“属地管理、重点整治、典型示范、标本兼治”的原则,着力改善农村环境面貌“脏、乱、差”状况,把村庄净化、硬化、亮化、绿化、美化“五化”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对以乡镇(办事处)政府所在地和所辖旅游景区、公路、铁路沿线周边环境、村庄环境卫生进行综合整治。加强水、电、路、气、厕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信息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力度,逐步实现农村垃圾、污水集中处理,推进山水林田路塬坡综合治理和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

乡风文明建设。以“修四德、行六礼,做文明有礼的子洲人”为载体,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大力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鼓励农民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深入开展“五好家庭”、“十星级文明户”等创建活动,提升农村文明风气。

专栏14:

1.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制定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确定美丽乡村建设点,按计划顺序推进;

2.美丽乡村交通提升建设工程:按照四级公路标准建设美丽乡村与主干道及其他村、乡镇道路;

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程:加快撤村并村,完善所有新建大村、社区组织机构,整合资源,形成可辐射带动周边的农村新亮点。

第十三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服务县域产业发展、城镇建设、民生改善、生态提升,围绕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坚持建设与管护并重,加强县域交通、电力、通讯、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县域发展支撑实力。

第一节 继续提升交通设施建设

确立“四纵四横”公路交通布局总体规划。从打造现代交通格局的要求出发,制定以 “四横四纵”为主体框架的全县公路总体规划。四横:从苗家坪—马岔—槐树岔(即307国道延伸)线;淮宁湾—何家集线;苗家坪—驼耳巷—砖庙—高坪—槐树岔线;三川口—瓜园则湾—李孝河—水地湾线。四纵:曹硷(通米脂)─峨峁峪─苗家坪─淮宁湾线;西庄—三川口—薛家崖—驼耳巷—老君殿线;瓜则湾—三皇峁—三眼泉—砖庙—何家集线;水地湾—马岔—槐树岔线。所有路线统一达到三级和三级以上建设标准。到“十三五”末,完成“四横四纵”公路项目全部前期工作,并且达到部分建设或提升改建。

全面抓好重点道路建设任务。以县乡道路的完善和提升为重点,坚持政府支持、企业为主的原则,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建设园区生产道路。争取将苗家坪—驼耳巷—砖庙—高坪—槐树岔线三级公路建设项目,列省、市规划之中。同时,做好周边米脂杜家石沟,横山石窑沟、高镇、石湾镇,子长涧峪岔、南沟岔道路连接工作,形成多边多线全方位对接的交通网络。到“十三五”末,全县国省干道通车里程达到245公里(高速公路59公里,二级公路53公里,三级公路133公里;县乡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67公里(二级共线4公里,三级公路41公里,四级公路74公里,等外公路66.5公里);村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113公里(全部为等外公路,其中4.5米宽909公里,3.5米宽189公里,砂砾路78公里),100%的建制村实现道路硬化。

加强全县公共交通建设。建成以干线公路为依托,以县城和乡镇为节点的全县客货运输网络,乡镇通班车率稳定在100%,行政村通班车率达到80%,实现县城与全县所有行政村之间1小时可到达,努力打造以县城为中心的1小时经济圈。

全面加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强化道路养护工作,完成农村公路确权,加大农村公路养护投入力度,提高养护管理水平,县道、乡道、村道MQI分别达到75、75、70。农村公路超载率不高于3%。加快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专栏15:

1.高速公路建设工程:榆商高速子洲段10公里;

2.国道建设工程:307国道过境线(高家砭至薛家崖段)18.5公里;307国道子洲过境线(薛家崖至麻湾段)35公里;307国道原路段改造(苗家坪至薛家崖段)18公里;

3.省道建设工程:完成S206省道(米子路、苗淮路)、S210省道(横子路、三何路)、S303省道(田南路)的升等改造任务;

4.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县道(候石畔至武镇、苗家坪至淮宁湾、米脂至子洲)50公里;乡道74公里(三瓜路、瓜李路、高西路、续高路、电李路);村级道路225公里;

5.农村公路配套桥涵工程:6座/530延米。

第二节 加强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国家加大农电建设的有利时机,围绕资源开采、全民创业、园区建设、林果产业等重点,加快电源布点及配电网线路建设,提高供电质量、供电能力。新建瓜园则湾、杜家湾、砖庙35千伏输变电工程,改扩建老君殿35千伏输变电工程;新建冯渠、老君殿、裴家湾110千伏输变电工程。改造全部配网主干线,其中架空线路790多公里,电缆线路约24公里;低压配套线路约1090公里。到“十三五”末,实现动力电进村入园目标,形成基本满足企业生产、园区建设、产业发展用电需求,结构合理、安全可靠、灵活高效的电网格局。

第三节 进一步强化通讯设施建设

加快现代通信网络建设。建立以县城为枢纽,与各乡镇布局相配套、覆盖全县的光纤化、数字化、宽带化的信息网络构架和综合信息交换平台。优化提升电信网、互联网、广播电视网的承载能力,整合网络资源,从业务、网络终端等层面推进广播电视信息网、计算机网和电信网“三网融合”,切实提高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完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建设县城和重点镇地下管线,实现免费无线网络县城、重点乡镇和重点区域全覆盖。积极鼓励和支持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公司点位互补、错位建站,到“十三五”末,电信通讯网络由4G升级到5G,城区5G信号全覆盖,农村宽带覆盖率达到80%以上。移动公司新建通讯基站50座,移动网络覆盖95%以上的农村。联通公司新建通讯基站120个,联通网络覆盖85%以上的农村,实现全县行政村通信无盲区。

第四节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构建覆盖城乡的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着力推动信息化和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的深度融合,用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养新型产业。建立完善农业信息网,加强村级信息综合服务站建设,探索建立有效的农村信息服务模式,促进信息化服务“三农”。以政府办公信息化为突破,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重点提高教育、科技、电子商贸等领域的信息应用水平。到“十三五”末,建成18个区域农业信息服务站和1个县级农业数据信息资料库,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行政村的信息服务设施,培训基层信息员1万人。形成信息技术普遍适用、信息资源合理利用、覆盖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较为完善的信息化体系。

第十四章 全面发展社会民生事业

第一节 加快精准脱贫步伐

按照“三年稳定精准脱贫、五年全面建成小康”战略步骤,以产业扶贫为主,兜底扶贫为补充,结合其它扶贫方式,最终实现现行标准下的5.23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020年与全国人民同步够格进入小康社会。

精准识别贫困人群。对照贫困标准,掌握真实收入,精准识别出全县贫困户和贫困人数,做实建档立卡。明晰一般贫困户、绝对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致贫原因,提出针对性帮扶方向。

着力加强产业扶贫。认真落实《子洲县产业精准扶贫工具包行动方案》,实行“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办法,切实发挥包扶干部作用,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创新扶贫机制,将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大户等扶贫实施载体的扶持发展与贫困户的脱贫结合起来,增强其带动脱贫的意愿和能力。实施好全省产业扶贫试点工作,按照《子洲县现代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试点工作方案》,提高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发挥黄豆种植合作社作用,切实保障贫困户的收益。力争在2016年全县实现51个贫困村2.86万贫困人口脱贫;2017年全县实现26个贫困村2.37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目标。2018—2020年期间,以“目标再聚焦、标准再提高、内容再充实、产业再提升”的思路,有效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实现全部贫困人口的致富,全县人民同步够格迈入小康社会。

认真做好兜底扶贫。对790户、2390名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享受所有兜底政策。逐步将农村一级智力、肢体、精神残疾人口全部纳入“五保”供养对象,二级以上农村重度残疾人家庭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全部纳入农村低保范围。

建立扶贫科学评价体系。邀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对扶贫工作进行评价,从贫困人口档案信息、具体扶持措施、扶贫资金管理、扶贫项目组织实施、指导检查、验收考核等方面出发,逐步完善县域扶贫管理体系。

第二节 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坚持“强基础、重激励、严管理、提质量”的思路,抓好“三个优化”(优化学校布局、优化教师结构、优化校长队伍),“两个加强”(加强教育督导,加强质量评估),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到“十三五”末,实现教育强县目标。

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升城区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办园质量,解决幼儿“上好园”问题。积极支持民办公助的办园模式,到“十三五”末,县城及乡镇幼儿园全部建成省、市级示范幼儿园,全县学前三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0%以上,学前一年幼儿教育入园率达到95%以上,普及学前三年教育。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完成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创建目标。优化中小学布局,实施好学校标准化项目、薄弱学校改造项目,完成县第四小学建设。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实现“智慧校园”全覆盖。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到“十三五”末,建成南六县义务教育强县。

优质发展高中教育。集中力量办好子洲中学。抓好全周期、全科团队名师的聘请工作,探索提升高中教育质量新模式。积极推动与名校合作办学模式,通过互派优秀师资和学生等方式,加强校际交流合作。2017年,创建成省级“双高双普”县。到“十三五”末,高中教育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特色发展职业教育。围绕山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精品特色专业。充分发挥整合县域培训资源优势,加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和园艺、畜牧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完成职教中心实训大楼建设。办好成人教育。“十三五”末,形成普教、职教、成教统筹协调发展的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大力实施“好校长”工程,加强教师队伍骨干体系建设,做好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业务培训、名师招聘和考核管理工作,切实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升队伍整体素质。完善激励机制,坚持“多劳多得,奖优罚劣”的原则,精选重奖好校长和优秀教师。到“十三五”末,基本建立起科学合理、运作规范的“两支队伍”管理培养机制,夯实教育发展基础。

强化教育督导评估。加强和改进教育督导评价工作,充分发挥政府教育督导室作用,强化办学水平、教育质量、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督导评估,突出考评结果运用,促进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强化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增强学校工作的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人才、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改革,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加强体育教育,改进美育教学,鼓励学校实施运动项目化教学,加快普及校园足球运动。深入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健全和落实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激励、监测评估等制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专栏16:

1.教育发展“六化”目标:学前教育示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优质化、职成教育特色化、师资队伍优良化、教育管理精细化;

2.实施“五大”工程: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教育均衡发展工程、两支队伍建设工程、教育管评创新工程、创建达标工程;

3. 素质教育推进工程:开展理想前途教育、遵纪守法教育、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制定具有科学性、实效性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和学生评价方案。

第三节 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健康子洲”行动计划,坚持“保基本、补短板、强重点、建机制、促提升”的思路,全力办好三所县级医院,托管好乡镇医院,抓好流动医院服务模式,切实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服务、卫生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四大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强疾病防控和妇幼保健工作。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制。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强化计生服务工作。

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持续推进医疗服务县镇一体化改革,完成卫计机构改革。“十三五”末,县镇一体化改革的乡镇卫生院达到10所。完善推广“一村建站,联村服务”和农村公共卫生小分队医疗服务模式。建立和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巩固和提高新农合制度,完善大病救助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实现多元发展。

加强医疗服务体系能力建设。完成县医院升级改造项目,县医院、中医院创建成“二甲”医院,老君殿医院诊疗服务达到县级医院水平,新建8所乡镇卫生院。积极探索组建医联体和实行远程医疗,提高诊疗水平。扩建中医院,突出中医预防保健优势,打造中医特色品牌。完善、提升、利用卫计整合资源,增添活力。卫计强化医疗卫生质量监管,建立第三方医疗纠纷处理调解机制。抓好医德医风建设。

第四节 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提升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为重点,大力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宣传,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加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普及科学知识,倡导全民阅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健全社会舆情引导机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传播正能量。研究挖掘子洲精神,深入开展子洲好人评选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加强人才培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并重,合理规划建设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提高公共文化设施使用效益,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支持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文物保护工作。举办好“新子洲、新形象”广场群众文化活动。打造秧歌、面花、唢呐等特色文化品牌。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每年送演出下乡不少于60场次。

大力发展体育事业。本着“经营体育”理念和向市场推进发展思路,以增强全县人民体质,提高群众健康素质为根本目标,加快设施建设,强化活动开展,完善组织网络,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实现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体育事业的新发展、新跨越,使之形成体育参与形式由政府动员和大众自助消费转变。营造出重视体育、支持体育、参与体育的社会氛围。

加快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办好专题节目,提高办台水平。建设乡镇地面数字电视发送台站,地方台覆盖率达到80%。建设所有行政村应急广播,继续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和广播电视“户户通”项目。积极争取影视创作团体来子洲拍摄电影、电视剧,提高子洲知名度。

专栏17: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工程:成立宣传机构,通过各类媒体、各类活动在城乡持续宣传;

2.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程:创作农民群众喜闻乐见好作品,发展农民业余文艺演出队,开展“和睦家庭”、“文明户”等创建活动;

3.子洲新形象宣传工程:利用微信、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介,持续宣传子洲发展成就、子洲文化形象。

第五节 加强其他公共服务建设

突出“共享”理念,坚持保基本、兜底线,引导预期,保证公平,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实施重点领域民生工程,着力增进人民福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县人民。

加强就业服务能力建设。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全县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0%。在企事业单位开发就业岗位8000个,帮扶4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实现就业,将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大力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加强劳务输出工作,每年完成转移劳动力就业6万人次,劳动力转移收入达6.5亿元。

推动养老服务多元发展。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

继续改善城乡居民住房。以政府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继续实施以棚户区改造和农村危房改造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权属登记工作。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注重中省各种政策的衔接和贯彻落实,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政府投入为主的医疗保险、大病救助、职工互助保险和社会保险相结合的医疗保险体系。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分别达到96%。加快推进“社保卡”建设,力争在2017年完成发卡任务。扩大失业、工伤保险覆盖面。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改进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工作,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年人关爱政策,保障残疾人权益,提高优抚安置保障水平。

专栏18:

1.县域社保信息化网络工程:横向整合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信息资源到“金宝工程”网络系统,纵向打通市、县、乡、街道、社区之间的人社专网;

2.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工程:加强社会救助站建设,提高低保、优抚、大病救助标准;

3.农村幸福园建设工程:利用农村闲置的校园、村委办公室、能人家园等,按照“政府支持,社会办园”原则,建设一批农村幸福园。

第十五章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要树立保护生态是最大责任的观念。立足国家主体生态功能保护区的实际,认真贯彻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采取自然恢复与工程治理相结合,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途径,以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抓手,推动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扩大绿色版图,强化治理力度,深入推进“美丽子洲”建设。

第一节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全面推行“四大绿色体系”。以退耕还林等绿化工程建设为抓手,统一布局、分类绿化、综合治理,进一步扩大绿色版图覆盖面积。把绿化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以栽植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木为主,打造以农民致富为目标的绿色发展体系;把绿化与山区治理结合起来,配合土地整治做好坡坬沟渠造林和柠条封岔,打造以水土保持为重点的绿色防护体系;把绿化与城镇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加强街道两边、城区景观、交通沿线、堤岸两旁等植树造林,打造以加强城镇宜居水平为主的绿色景观体系;把绿化与村庄环境建设结合起来,兴建乡间湿地、环村林带、家庭果园等,打造以改善村容村貌为主的绿色美化体系。到2020年,城区绿地率达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县林草覆盖率达到35%以上。

创新退耕还林机制。积极探索农、林、水利、畜牧、交通等上级项目资金的整合、捆绑使用方式,增强资金使用效力。推广苗家坪等镇的退耕还林先行试点示范建设区的经验,加大土地流转,逐步完善、推广大户承包、合作造林、工程化造林以及综合造林等模式,稳步扩大全县造林面积,提高造林质量和效益。紧密结合生态建设,在生态脆弱地区以生态林建设为主,强化封山禁牧、森林防火、林地征占用、病虫害防治、湿地保护与修复、古树名木保护等森林资源管理,巩固林业建设成果。

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科学制定流域治理规划。统筹山区现代农业发展与生态治理,科学制定土地整治、林果草地布局、沟坝治理、农业用水上山路线、路电通达等为主的流域治理规划。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2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三北防护林五期等重点工程荒山造林5万亩。对大理河、淮宁河、小理河等河流区域及电市、车家沟等库区进行全面保护与生态修复。维修加固病险淤地坝309座,实施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217座。实施煤油气等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3.5平方公里。继续实施“四大工程”建设,即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宁静工程、再造工程,确保全县人民喝干净水,呼新鲜空气,吃放心食物。

专栏19:

1.生态林建设工程:结合生态建设,确定生态脆弱区,持续推进生态林建设,扩大生态林面积,同时严格封山禁牧;

2.退耕还林先行试点示范区经验推广工程:总结双湖峪镇、苗家坪镇和淮宁湾镇在退耕还林先行试点示范建设区的建设经验,确定计划,逐步在全县推广。

第二节 构建循环经济体系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绿色产业和绿色企业发展,提高整个经济结构中绿色经济的比重。

高效整合利用农村资源。以“畜、沼、林”、“种、养、加”相结合为基本思路,形成种养互补,种种相融,养养配套,深化加工,生产与生活结合,实现循环使用资源。加强畜禽规模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沼气建设。完善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实行垃圾分类回收,推进秸秆等农林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打造系列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围绕山区农业现代化,从实际出发推广农业循环产业链:玉米种植+秸秆青储+喂养牲畜+有机肥料;粪便处理+沼气处理+家用照明+沼液施肥;谷子种植+小米加工+糠皮养殖+有机肥料;养兔+兔皮加工+兔肉加工;玉米芯+糠醛生产+制作有机肥料;制作白酒+酒糟饲料+养殖业;苜蓿种植+喂养牲畜+有机肥使用;大豆种植+食油加工+豆饼饲料;黄芪种植+黄芪加工+饮料生产;养羊+羊绒梳理+羊绒精纺;蓖麻种植+蓖麻加工+废渣处理;核桃种植+核桃油加工+饲料加工;小麦加工+黄粉虫养殖+养蝎子等。

专栏20:

1.现代农业循环产业链打造工程:结合山区现代农业打造若干循环产业链:如玉米种植+秸秆青储+喂养牲畜+有机肥料;粪便处理+沼气处理+家用照明+沼液施肥等;

2.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100-500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

3.乡镇垃圾填埋场建设工程:新建乡镇简易垃圾填埋场11个;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程:500个村进行综合整治,创建成市级生态镇;

5.油气开发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对500个井场的环境进行整治;

6.农村养殖业污染治理工程:规模化养殖业配套建成污水和粪便处理设施;

7.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工程:发展乡镇气化工程建设及农村沼气建设,推广太阳能和风能,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

第三节 做好综合管水用水大文章

水资源是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子洲现代化建设的瓶颈所在。一定要进一步提高对水的珍惜性,全方位营造节水发展的社会氛围,综合做好增水、节水、防治水污染和中水利用的大文章。

实行以水定发展管理。对全县水资源和可利用水量进行全面勘探和普查,搞清楚各类水量的底子及可利用条件。有针对地搞好全县分流域、分区块、分地段的包括用水量、用水路线和用水方式在内的供水规划,同产业发展规划结合起来。做到以水情定产业、按水量定规模,统筹布局用水方案,协调分配同流域用水,力争最大限度发挥好水源水量功能,真正实现科学用水、节省用水、高效用水。

强化综合管水用水节水。把供水规划同节水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同治理水污染和中水利用结合起来。找水、引水、截水、蓄水、储水,多方动手增水;地下水、地表水、雨水、中水,各得所用,错季蓄水、错峰供水、节约用水;实行梯级水价,形成价格调节机制,严格制止浪费用水。积极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鼓励水窖截留雨水灌溉,鼓励中水使用增效。建立水资源有偿使用等节水管理制度,规范用水行为,努力创建节水型社会。

加强水污染防治。强化城镇生活污染治理,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布局,启动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十三五”末,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5%、80%以上。科学规划养殖业布局,控制畜禽污染。重点治理大理河、淮宁河污染,确保流域水质安全。实施100-500个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确保城乡饮水安全。

第四节 严格节能减排管理

大气污染防治。大力治理燃煤小锅炉、城市扬尘和餐饮油烟污染,加强黄标车淘汰工作,鼓励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利用,降低燃煤在城市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优化县城公共交通,提高公交出行比例。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积极推进乡镇气化工程和农村沼气建设。积极支持节能环保产业。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禁止焚烧秸秆。加强环境能力建设,全面减少污染物排放,力争“十三五”末,县城空气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30天以上,环境监测站达到国家三级标准。

加强对农村污染治理。大力推广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等肥料,降低化肥、农药使用强度,有效减少土地面源污染。推行农村清洁化生活方式,加强垃圾、粪便和生活污水的无害化处理,综合整治废水、废气和废渣和白色污染,严禁污水灌地。保护村庄湿地。推广实施户分类、村收集、乡运输的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大力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发展乡镇气化工程及农村沼气建设,推广太阳能和风能,提高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持续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生态镇达到50%,市级生态镇达到80%,市级以上生态村达到80%。立足生态功能区定位,制定和实施生态红线区管理办法。建立生态文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并纳入全县综合考核指标,提高考核指标权重。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

第十六章 全面深化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

坚决贯彻落实中省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民生导向, 破解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不断提高改革举措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人与人关系和谐。

第一节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完善农村土地征收制度。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改革,创新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路径。创新农村新型经营体系。加快农地确权登记颁证。力争在三年内完成全县农地颁证工作落实到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体系,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机制;加快农业综合开发,优先安排农田基本建设、土地整理、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

推动农村经营体系建设。建立新型经济主体登记制度,明确登记程序、规范注册管理,方便经营发展;量身定制配套性扶持政策,支持发展各种注册新型经济主体;实施持续发展鼓励制度,发展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以及农业服务企业。

加快实施农产品市场开发。建立市场开发组织和信息系统,以市场开发规模预测调控全县产业开发。鼓励农民经纪人从业,鼓励成立以产品推销为重点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财政市场开发基金。鼓励各类商业银行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开发符合“三农”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专栏21:

1.农地确权颁证推进工程:加快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力争在3年内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2.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中心网络,搭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平台。

第二节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协同推进,加快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承接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行“一口受理”服务模式,完善“一照一码”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新模式。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采取返乡企业家、农民工创办企业“零成本”注册、简化办事流程等多项措施。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构建集中统一的综合监管和执法体系。

第三节 深化财税投融资体制改革

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预算制度,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实施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建立规范的政府举债融资体制,合理控制举债规模。建立健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机制,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基金,鼓励社会资本采取私募等方式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公共服务、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等领域的产业投资基金。健全优先使用创新产品、绿色产品的政府采购政策。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进入上市轨道,迈向资本市场,为县域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第四节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高引资水平,突出在第二产业招商的基础上,坚持一二三产业同步推进,县企联动,努力形成宽领域、立体式招商新格局。把招商的着力点放在产业链和产业基础上来,主攻大项目,培育大产业,实现由引进项目向引进产业的转变。顺应科学发展的要求,树立低碳环保的招商理念,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有选择的招商,积极引进节能型、环保型、带动力强的龙头型项目以及资金、技术、劳动密集型项目。注重把引资与引技、引智有机结合起来,提升发展水平。

加强与周边区域合作。主动融入呼包银榆、吕梁山片区经济圈,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与沟通,建立健全双方部门及相邻区县间的联系沟通机制,共同做好双方合作和支持项目的组织、协调、服务。积极引导社会各界采取各种形式关心和支持子洲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多种渠道推广黄芪、黄豆、山地苹果、核桃等特色产品,扩大市场范围。

第十七章 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

以法治为引领,以信息化建设为支撑,以协调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稳定为基本任务,全面推进平安子洲建设。

第一节 加快法治子洲建设

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完善依法决策机制。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推进政务公开,推进全县各级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全面推进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工作,加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民主、公正、高效、权威的良好法治环境。

第二节 创新社会综合治理

坚持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共建共治,推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完善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政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深入推进镇村综合改革,不断提高镇村治理能力。加快城乡社区建设,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要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独特作用。强化企事业单位在社会管理服务中的责任。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第三节 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实施“技防入户”工程,推进技防新装备向农村延伸。完成公安检查站视频监控系统、高清速拍智能报警卡口系统、人员身份识别系统等信息系统建设。加强各类公共交通重点部位的安全保卫工作。继续实施全民禁毒战略,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邪教、黄赌毒、涉众型经济犯罪等违法犯罪活动,加强对偏远农村、城乡接合部、城中村等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部位、重点行业以及各类社会治安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建立网络信息监控、相关信息回复工作机制,对各类信息进行收集、分析、运用,建立公共信息共享平台,不断提高社会发展信息化水平。

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和安全生产体系。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及餐饮卫生监管,强化检验检测技术支撑能力,健全食品药品安全应急体制、快速反应机制和安全可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源头预防。严防群体性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实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公共安全责任体系,全面落实“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管理、企业负责、社会监督”的企业安全生产格局。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构建矛盾纠纷大调解格局。建立人民调解、社会组织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四调联动”机制建设,完善县镇村三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网络。建立健全医患纠纷、交通事故纠纷、物业纠纷等专业化调解委员会,实现信息联通、工作联动、矛盾联调、优势互补,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整体合力。建立社会热点领域和重点群体突出矛盾集中化解机制。建立定期拉网式排查制度,深化源头治理。大力推进信访工作信息化建设,努力提升新形势下信访工作科学化水平。

加大应急能力建设。完善地质灾害防治,人工影响天气减灾、农林生物病虫害防治和森林防火等减灾体系,健全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重大灾害紧急救援体系,建立快速反应和功能完善的消防体系,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不断提高公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构建与公共安全风险相适应、与国家安全相衔接的突发事件应急体系。

专栏22:

1.社会治理体系完善工程:逐步建成县、镇、村的三级纵向社会治理体系,建成相互协调、相互对应的横向部门治理体系,建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民众个人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体系;

2.城乡一体化的防控体系建设工程: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食药安全防控体系、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公共卫生安全体系;

3.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工程。完善覆盖县、镇两级的应急总体预案、专项预案、应急处置体系;

4.矛盾化解体系建设工程。建立网格化的矛盾排查机制、属地直管的矛盾化解机制。

第四篇 规划实施

第十八章 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领导保障体系。坚持把党的领导作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成立子洲县“十三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和各乡镇(办事处)乡镇长为成员,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项目实施遇到的难题,形成推进“十三五”规划的工作合力。落实人大代表调研、政协委员专项视察制度,督促各重点工作、重点任务、重点项目扎实推进。

强化部门工作责任。明确规定县直各有关部门在规划管理中的分工,定位、责任、权力,严格规划实施的进度和指标完成要求,实施部门“一把手”作为本部门规划落实的第一责任人制度,对规划任务逐项分解、细化落实,确保事事有落实、有人抓。把规划纲要列入干部培训内容,通过培训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对规划的认知性,提高基层组织落实规划纲要的自觉性和工作能力。

组建研究团队。组建由县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研究团队,加强对子洲经济社会发展深化研究。把规划编制与规划的实施结合起来,持续推进跟踪研究。把握宏观发展形势,结合用足用活上级政策。涉及规划纲要实施的重点工作、重大项目的决策,要听取有关专家的咨询建议,以便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第十九章 完善规划体系

完善专项规划。在本规划纲要的框架指导之下,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编制本部门的专项工作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将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细化为时间表、路线图。

加强乡镇规划。各乡镇(办事处)要在《纲要》和专项规划的指导下,按照务实、简要、便于操作的原则,搞好本乡镇(办事处)规划编制工作,使之成为指导本乡镇(办事处)“十三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强化规划衔接。要与中、省、市规划有效衔接,积极争取相关支持政策。要和全县“多规合一”以及部门专项规划、乡镇规划相统一,保持规划的统一性和互补性,避免目标矛盾、资源浪费和无序发展。

第二十章 加强重大项目建设

加大项目储备。要把项目作为解决问题的重要载体,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生态环保、社会民生等方面谋划一批重大项目,有针对性地建立完善重大项目库,争取纳入国家和全市规划,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后劲。

实施重大项目。要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县发改局要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订好项目实施计划,合理安排项目实施进度,推进《纲要》有效落实,将《纲要》作为项目审批和安排投资的重要依据,组织安排好财政预算和政府投资。“十三五”期间全力实施能源化工、传统产业升级、特色农业富民等10类,总投资约130亿元300个左右重大项目。

第二十一章 健全监督评估

完善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十三五”规划实施情况分析,自觉接受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县直各有关部门要对重点领域的发展情况适时开展专题评估。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县政府组织开展全面评估,并适时提出调整规划纲要的意见。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根据职责分工,将各乡镇、各部门的主要目标任务,纳入责任考核体系,进一步改进考核评价机制,着重抓好约束性指标的考核,分类设置奖励、惩罚等激励机制,做到任务明确、考核科学、奖惩严明。特别是在考核精准扶贫等关键性目标任务时,要将减贫数量、脱贫质量科学量化具体,确保真考核、严奖惩、明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