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子洲/ 人文历史/ 子洲故事/ 正文

霍廷刚——“有味道”的医生

作为一名兽医,霍廷刚是专门医治牲畜的医生,他的身上总是有一股“味道”。在平常人看来,这个衣着简朴,有时鞋上还沾着牛粪的老人,身上散发的是“难闻”的味道,找不出一星半点国家领导人曾经接见过的样子。在职教学生看来,这位悉心传授技能、精益求精的好老师,身上散发的是“求真务实”的味道,令人敬仰。在养殖户看来,这位能够一次次解决疑难杂症,同情农民兄弟,助力发展产业的技术高手,身上散发的是“工匠精神”的味道,难能可贵。从事兽医工作40年,年逾古稀的霍廷刚现在依然奋战在一线,为榆林市养殖户排忧解难,为职业教育奉献余热,为畜牧业发展倾心尽力,他身上散发的人格魅力,让人觉得很有味道。

出身书香  品学兼优

霍廷刚1948年出生于子洲县三川口镇川崖根村。他的曾祖父是清朝末年绥德卫守备霍俊发,由于霍俊发当时有良田千亩,又拥有烟洞沟、洞则沟煤矿的绝对股份,因此名扬绥米。霍廷刚的大祖父霍云锦是清光绪年初的举人,曾任过山西省沁县、陕西省旬邑县县令。二祖父霍云建是清朝末年武秀才,三祖父霍云台和四祖父霍云成是清朝末年文秀才,都名声在外。霍廷刚的祖父霍云瑞是家中的老五,虽然没有赶上科考,但也满腹经纶,在岔巴沟流域乃至双湖峪一带很有名气。

霍廷刚的父辈小时候都受到过良好的文化教育,大叔父霍钟瑜陕西省立缓德师范学校毕业后选择了行医治病,逐渐成为子洲县有名的老中医,后定居于子洲县电市镇龙尾峁村。霍廷刚的父亲霍钟璠,少年时聪明伶俐、学业甚佳,青年时因受刺激精神上有了毛病,一直在家休息。霍廷刚出生的时候,家庭已经没落,但不公正的待遇并没有影响霍廷刚的成长,家庭的熏陶、长辈的教导,使他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小学、初中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并顺利地于1964年考上了子洲县双湖峪中学高六七级乙班。可是,就在他满怀信心刻苦学习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阶级斗争高于一切的一次又ー次的运动,使他完全失去了继续深造的可能。无奈之下,1968年霍廷刚回家种地,成为一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十年农民  鱼跃龙门

70年代初的农村是相当艰苦的。生产队里改天换地学大寨,不仅早出勤午送饭,晚上接着加班干,劳动强度非常大,而且吃的是高粱米、玉米面、野菜、树皮等,还大多时候吃不饱穿不暖。尽管霍廷刚年轻力壮,在劳动中非常卖力,但由于家庭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政治污点”,一样的劳动,人家拿九分,他只能八分,而且更难受的是一次又一次的运动中,他经常受到莫须有的指责,承受着不该有的压力。但他并没有听任命运的安排,并没有影响他的学习,每天只要有时间,就看一看想方设法找到的各种书籍,用来减缓无休止的精神压力。

1977年8月下旬,广播里传来了恢复高考,并允许超龄的“老三届”报名参加考试的消息。霍廷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当四处打听确认之后,便迅速报了名,白天劳动、晚上复习,三个多月的时间里,小小的煤油灯常常要陪伴到午夜之后。

那年高考的时间是12月的7、8号两天。高考结束之后,虽然他相信自己的实力,如果只讲分数、那肯定没有问题,但多年的经历使他不得不多想。漫长的等待中,自己是“黑五类”的后代,万一在政审或其他什么地方出现问题,一切不就全部完了的想法常常笼罩在头顶。

录取信函终于下来了。当年高考录取线是208分,平均52分就能被录取,霍廷刚考了292分,平均分数达到73分,超出了录取分数84分。这在当时已经是相当的高分,可还是因为政审的原因,霍廷刚没能进入更好的学校。但西北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也使他终于鱼跃龙门,给他的人生带来了新的转机,不知高兴了多少天。要知道,1977年参加高考的人数达570万之多,而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新生仅有27.3万人,差不多是21:1,也就是录取率大约为4.7%,迈进高校的大门谈何容易。

传道授业 乐在其中

1982年,四年的大学生涯结束了,由于学的是兽医专业,霍廷刚被分配到了榆林农校,当了一名兽医班的老师。

专题讲座

从进到学校那一天开始,霍廷刚就坚定了“学农爱农,献身兽医专业”的信心。从教以来,他深知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的道理,不断钻研教材,自学相关知识,在专业方面进步很快,到1988年已经成为牧医学科带头人。为了做好教学改革工作,他主持修订了畜牧兽医专业的教学计划,突出了实践教学,增加了许多当地多发病的内容,并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接触临床病例,在实践中增长知识。或买来病畜,或让畜主把病畜牵来学校,或在节假日带着学生出诊,尽最大可能用病体实物向学生讲解牲畜疾病的诊断治疗要点,为学生日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讲授家畜难产时,他用大家畜的骨盆标本作母畜的产道,产后1-2月的羔羊作胎儿,演示各种难产时的助产方法,非常直观,学生们一看就会操作,连连赞叹:“霍老师教的看一次就记住了,比上一天课的效果还好。”为了加深学生对某一疾病的印象,霍廷刚以自己误诊的教训现身说法,告诫学生不可重犯老师的错误。带学生外出学习有时会发生一些意外,学生灌死羊的情况也有发生过。但看到学生们渴望知识的劲头,看到经过指导学生能够独立操作,霍廷刚说他一点儿也不后悔,反而心里有一种成就感,觉得和学生们在一起其乐无穷。

对于教材中的某些内容,霍廷刚也敢于说不。如亚硝酸盐中毒,诊断内容中缺少点睛之笔一一穿刺放血、血液呈酱油色。还有在脑膜炎的治疗中,用10%磺胺嘧啶液100-150ml治疗马、牛是远远不够的(一头成年奶牛首次用量在700-800ml之间)等等。他还学以致用,不断发明创新。如对于奶牛产后截瘫,临床上一直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他通过多次实践,采用强刺激法(就是背火鞍)用酒精与醋配合,在腰荐部烧的方法,使多数牛在烧的过程中或过几个小时就可正常站立,效果很好,在延安、榆林两市得到应用与推广。在教学之余,霍廷刚还认真总结教学成果,积极撰写论文,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7篇,其中在《中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阴道侧壁与臀部缝合治疗奶牛子宫、阴道脱落”,获得榆林市委、榆林市政府评选的2003年“榆林市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1994年,霍廷刚被陕西省农牧厅授予“优秀教师”。1997年,霍廷刚主持的冬季塑料棚地下式养猪试验,取得了显著效果。2000年,农校畜牧兽医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骨干专业。2003年,农校畜牧兽医专业被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陕西省中等职业教育首批示范专业。这每一份荣誉,都倾注了霍廷刚的心血。2010年5月6日,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卢力群,来农校检查学校代表陕西省参加全国职业院校农业技术技能大赛集训情况,观摩了由霍廷刚指导的犬类开胃手术全过程,给予很高评价。最终榆林农校代表队不负众望,取得了全国技能大赛二等奖的好成绩。

2007年5月,国家人事部、教育部《关于认真做好2007年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评选表彰工作的通知》下发之后,霍廷刚通过层层选拔,于9月被国家人事部、教育部授予“全国模范教师”。8月31日,霍廷刚从黄土高坡来到北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99位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代表一起,在中南海怀仁堂受到了中共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学校师生们一致表示,霍老师名副其实。

服务三农  痴心不改

说起“味道”,霍廷刚淡淡地笑了:“别人不喜欢,只要老乡欢迎我就行了。”没有退休前,霍廷刚利用课余时间服务农民;退休后,他更是把大部分精力用在“三农”服务上。他常说:“我生在农村,当过十年农民,是党的好政策,才使我成为一名专业老师,我要珍惜这一机会,多为农民服务。”

在服务中,霍廷刚真正做到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2003年冬,秦原公司羊场的一只布尔山羊难产,他不顾两岁的孙子摔伤胳膊脱臼,还是去了羊场给羊接生,虽然老伴生气了,但他还是高兴地说值得。2004年,安塞县一农户饲养的奶牛发生四胃变位,电话打来之后,他换乘班车,行程300多公里赶到农户家,治愈了奶牛,为该农户挽回经济损失上万元。2005年3月,子洲县一奶牛养殖户的奶牛,因子宫扭转无法矫正需要剖腹。他二话没说,于当晚11点多赶到子洲,次日凌晨两点多结束手术,使奶牛母子转危为安,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在遇到目前还无法治疗的病症或已不能治疗的时候时,霍廷刚坚持如实相告,不让农民多花冤枉钱。榆林城区尤某饲养的一头奶牛患了恶性卡他热。霍廷刚诊断后认为已经不能治疗,就实话实说,但奶牛主人坚持希望能够抢救,霍廷刚就从病因、病情等几方面给予说明,希望不要再花冤枉钱。可主人不放心,从其他地方请来兽医进行治疗。结果两天后奶牛还是死了,奶牛主人专门跑到学校来感谢他,说霍老师没有赚咱一分钱,实话实说,是为咱农民着想呢。几十年来,他不知遇到多少次这种情况,虽然没有赚到钱财,但赢得了广大畜主的信赖和一致好评。

入户检查病牛

霍廷刚对农民十分同情:“农民兄弟们养殖积极性高,但是缺乏技术和管理,一旦牲畜发病,会带来很大的打击。”2010年8月,吴堡一个养羊户从山东引进小尾寒羊100多只,不到两个月死了30多只,期间多名兽医去诊疗,医药费花了几千元,但始终找不到原因。“见面时,畜主已经不抱希望了,对农民来说这损失太大了,太可怜了。”霍廷刚通过认真检查,结合病理剖检,确诊为寄生虫病。最后,畜主只花了十元钱就治好了羊子的病。畜主感激不尽,但他婉拒了畜主的高额报酬,并鼓励他要有信心继续发展产业。

出诊时,华发早生的霍廷刚身着朴素的衣服和农民一模一样,略微弯曲的后背下放着已经严重掉漆的工具箱。这些年来,在榆林城区50里范围内,只要畜主找他,霍廷刚就会骑上自行车或电动车出诊,远一点的地方,就搭乘班车去。有些地方太偏僻,他就换车、走路去,什么都阻挡不住他的脚步。“好请,不摆架子。”这是农民对他的评价。无论是数九寒天、三伏酷暑,还是刮风下雨,只要老乡给他打招呼,他都热情服务,经常从深夜忙到凌晨,只为减少畜主的损失。牛棚、猪圈是他的用武之地,为“三农”服务是他热衷的事业,也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