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子洲/ 人文历史/ 子洲故事/ 正文

宋代名将巾帼女英雄穆桂英在子洲境内的传说

穆桂英是我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宋代巾帼英雄。她和杨门女将的故事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然而,历史上是否有穆桂英其人,在史学界还是一个探讨的课题。

子洲县砖庙镇美谷界村一直就有穆桂英出生地之说,笔者曾多次调查走访,认为此说的可能性很大。现将理由陈述如下,供专家学者研究,并到实地考察论证。

史学家卫聚贤、翦伯赞、常征、郝树侯等认为穆桂英之名系鲜卑族慕容氏之音转,即穆桂英系出于鲜卑慕容。汤开建先生《穆桂英人物原型出于党项考》一文,更是以各种史料对这一问题进行更深入的证明,并认为“慕容家族同麟州杨氏、府州折氏一样是北宋西北边境帮助宋廷抗击西夏的名蕃族,穆氏父女助宋抗辽夏事迹相同”。但笔者经过研究认为,穆桂英应实有其人,且就是穆姓。正像民间传说的佘太君以折赛花为原型一样,穆桂英也有所本,民间的传说应该不是完全凭空杜撰的。

——传说久远遗迹遍地

美谷界位于子洲县城双湖峪西南35公里镇政府砖庙东北4.5公里处。距307国道15公里,淮宁河与大理河的分水岭上,尚保留有黄土高原原始地貌。该村有塬地数百亩,坦荡辽阔。

穆桂英出生地穆家圪崂

美谷界村有自然村穆家圪崂,传说此地即为穆桂英出生处。穆家圪崂曾住高、穆两姓,而以穆姓为主。穆桂英出生的土窑遗址现在尚有,窑口虽已坍塌,但窑洞仍存在。穆家圪崂坡底有塬地100多亩,称箭滩,为传说中的跑马场,穆桂英在此跑马射箭,演练武艺。箭滩西南有一直径约10多米、2的土堆,为传说中穆桂英的拴马桩遗址。土堆至今杂草丛生,残瓦碎石和雕像残块堆切。现还有一石碑,可惜碑文已风化,只有只字片言,没留下有价值的文字。可能是后人为了纪念穆桂英而修建的祠堂之类。拴马桩东约7处,有一小土堆,为传说中穆桂英的饮马泉遗址。箭滩南为南山疙瘩,山的南面为梁地,是传说中穆桂英的跑马梁。

穆桂英出生的窑洞

距美谷界西南5公里的暖泉沟村龙尾峁山为古寨子,寨子军事、生活设施先进,在本地罕见。至今有人工石砌通往山下取水的暗道和通往后山的寨门洞洞口遗址。传说穆桂英随父穆羽曾驻守该寨。该寨古代亦称穆柯寨。穆桂英长在山东穆柯寨即来源于此。

美谷界村穆姓村民世代在此居住。该村有村民260余户1000多人,有高、穆、马等8姓。穆姓居住人口不是很多,他们的说法是因为出了穆桂英,所以本村穆姓人口居住不能上百人,上了百人就要外迁。穆桂英出生在该村穆家是祖代相传,本村老少皆知,并以此为荣,尤其是穆姓村民很是自豪。

拴马桩遗址石底座

拴马桩遗址上的石碑、 雕残片

——史地环境印证传说

子洲县位于陕北腹部,虽然建县于1944年,但本地历史悠久,建县前归绥德、米脂、清涧、横山等县管辖。

本境从汉始就是各民族争斗和融合之地,呈拉锯之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本境归狄,次年归汉;晋元康四年294年)被匈奴、鲜卑等民族占领;北魏天赐四年407年)归大夏;隋曾归梁帝大度毗伽可汗;唐代有稽胡族(匈奴一支)

的农民起义,并有党项族迁居此地。五代归党项族管辖。可见,穆桂英即使是鲜卑“慕容”之音转,本地有转的条件和基础。经过几百年演变,至宋早已转过定型,即可视为土著穆姓了。

宋至道三年(997年),本境归西夏,元佑五年,

宋和西夏划界,本境大理河川归西夏,淮宁河川归宋。而美谷界地处大理河、淮宁河交界处,为宋和西夏接壤之地。互相对峙,且战事连年不断。

《子洲县志》载本境“古代有边塞之风,粗犷、质朴、尚武而刚勇,

坚韧不拔,勇于斗争。”穆桂英自小随父习武,也就不难理解,这就和史家认为的慕容家族“是北宋西北边境帮助宋廷抗击西夏的名蕃族,穆氏父女助宋抗辽夏事迹相同”之说相吻合。本境既是宋、夏边境地带又是党项族集中居住地,还有尚武之风,那么穆桂英是子洲美谷界人的可能性就更大,穆桂英出生于美谷界是有其渊源的。

据乾隆《保德州志》记载,“延昭子文广,娶慕容氏,善战。”汤开建、杨芷华等史学家都认为“宋代史料均称延昭子为文广,而无宗保,小说中将文广事迹析为宗保、文广两代。”可见,穆桂英应该就是杨文广的妻子。《宋史·仁宗本纪》记载庆历四年(1044年)范仲淹宣抚陕西、河东。文广置范仲淹麾下盖在此时。其后,文广曾“从狄青南征”。《子洲县志》载,“相传宋时,杨家将后代杨金花和杨文广姐弟二人驻扎本地防御西夏兵侵扰。金花驻怀宁寨(今子洲县淮宁湾乡薛家城则村)文广驻绥平寨(今子洲县何家集)。”

本境有流传有很多传说。当时杨文广还是一个十几岁的贪玩少年,因和姐姐开玩笑,造成一次惨烈的战斗,本县薛家城则、红柳湾两个村就是为纪念这次战斗而命名的。

由此可见,杨文广曾在本境何家集驻守,是个未婚少年应该是事实。而何家集距美谷界仅20公里一个是驻守边关的“中央军”,

一个是保家卫国的“民兵”,同样以抗击西夏、保家卫国为己任而走到一起,或比试武艺,或互通情报,

或共商破敌大计,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

继而结为秦晋之好,应该既符合史实,又在情理之中,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史籍无载原因复杂

穆桂英是子洲美谷界人只有祖辈口耳相传的传说,而在史书中没有文字记载,专家学者的研究中没有此说。

笔者认为,原因有三:一是本境地处偏僻,经济不发达,文化落后,当地人没有能力宣传、介绍;二是本境政权更迭、行政区划反复演变,或长期战乱,或起义造反,

或土匪肆虐。《流寇志》称明末西川(即大理河川)“其间窑寨绝险,六十有四,尽为贼数。”《柴庵疏稿》“……为绥德、榆林、米脂之患,则西川为最。”虽为农民起义,但被官府视为匪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惟恐躲之不及,不愿到这块土地游历;其三,古代重男轻女,女子的英雄事迹大都被历史埋没了,著名的花木兰在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所以,穆桂英出生之地也就不为外人知道,淹埋在浩瀚的历史中。1993年出版的首部《子洲县志》,才给穆桂英的传说以应有的记载,编者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在没有定论之前,不敢以讹传讹,而是以传说的形式予以记载,但主编至今认为美谷界是穆桂英故里的可能性很大。

综上所述,关于穆桂英出生在美谷界有遗址可考,有生动具体的传说,有穆姓村民世代居住,还有地理环境和历史事实相吻合等完整的证据链。遗址、传说、史料能互相应证,互为补充。这些传说应该是有原因的,绝非空穴来风。该村地处偏僻山区,远离交通要道,古代既没出文人墨客,也没出达官显贵,没有杜撰的条件,也没有吸引游客而造景的需要。穆桂英出生在子洲县美谷界村,应该是可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