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董家湾变工队的领导者王丕林,是边区特等劳动英雄,这个六十二岁的老家长,管理着包括26户的大家庭——变工队,他是那样细致、耐心、公正的解决问题,把大家团结的日见亲密,队员们的生产情绪也日见高涨,这种民主、亲密、热情生产的变工队,是很值得推广的。
变工节余劳力 发展副业生产
董家湾变工队,是子洲县长期固定变工的范例。三年来它一直在发展着。前年参加变工的23户,去年增至25户。今年则增至26户。该村共住61户,前庄40户中,有37户从事经商、小手工业和揽工。后庄住21户,绝大部分从事农业,有16户参加了长期变工队,他们共有地214垧,参加长期变工地188垧,其他未参加长期变工的5户,共有地26垧半,伙出20垧半,临时活变6垧,可以说后庄地除伙出外,已百分之百的变工耕种了。妇女们也变工做饭,节省下工夫纺线织布,有的三天可纺一斤线。
这个变工队在群众中有了根深蒂固的基础,成为该村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三年来节省的工(去年即省工830个),用于改良农作,和从事扎工、拉炭,致使农业产量和副业都有增加。如变工队员李合义,先前年不变工时,十二垧山地,雇半个工,用去吃粮和工资米三石,打粗粮仅一石六斗,洋芋三袋。前年参加了变工队,同样的地没有雇人,打粗粮四石,洋芋八袋,收净花三斤半,另外自己打短工挣米一石,还拉了半年烧炭。今年买了一垧山地,典进半垧川地,扩大了生产。变工后一般生产效率都提高了。
生产订出中心 耕作力求精细
该队每年生产都有中心计划,队员们为着这个计划勤勉的劳作。前年的中心是改良农作和扎工。计全队打水坝比不变工时,增加三分之二,掏老荒崖地六七垧。锄草一般都锄了四次(过去大半锄二次),此外秋翻地十九垧。扎工时每人挣了四斗米。去年中心计划则是增加棉地、改良做务。计增种棉花16垧(前年十垧),锄七八次(较前年多一半),打卡七八次(较前年多打六次),耕地亦较前年多一次。故收获量每垧平均40斤,较前年增收一半。积肥方面去年每家掏了一个厕所,做一小圈利用雨水、泥水和柴草沤粪,故每垧地比前年增加了一布袋粪,秋翻川地24垧,比前年多翻五垧。前年没掏谷茬,虫蛆厉害,去年九十垧谷茬全部掏完烧光。此外,修桥挣工资米二石九斗,该桥原计划1200个工,变工队则以600个工完成了,队员们一天背石头最高纪录达39回,非队员则只背十回,相差甚远,今年中心计划是提高植棉和深耕细作,棉地增加到18垧,比去年多耕一次,多锄草和打卡各二次。耕地一般要比去年深耕一寸。积肥方面每家在坡底下做一个圈用泥草沤粪,每垧地多增加两布袋粪。其他农作均和去年相同,并计划扎工,每人挣米六斗。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变工队耕作法一年比一年细致,产量(如棉花)亦随之增加。
记工折工合理 组织简单切实
强有力的领导和合理计工法是这个变工队巩固与扩大的主要原因。行政主任王丕林,是个六十二岁的老先生,三年来他克服了种种困难,成功的领导着这个变工队。在他的筹划下该队组织形式与计工办法简单合理,很受队员们欢迎。他们把全队分为三个班,除锄草时集中外,平常皆以班为单位做活,各班设一班长,其职责在于调解纠纷、召集开会、指挥作息。开会时间一般规定三天一次,农忙时则一天一次,但不专门召集,而是在吃饭时商谈,这样既不误工,又不疲劳。该队人数很多,劳力强弱,作物好坏,地段多少,距离远近,均有差异。故规定以一(工)顶一(工),二顶一,三顶一等折工办法,解决劳力强弱问题,做务坏的,和干部一起做活,帮助他改进。地少的人由地多欠工的人还工或付工资,或把地少的人完全抽出让他出外揽工,将来回来再给变工队还工或付工资。石匠、柳匠等有活儿就出去作,回来后用本身手艺给队员还工,以一工顶二工计算。关于地的远近好坏都是一天算一天工,不因地远地坏做活少而少计工。为了保证生产计划胜利完成,队员们自愿订了六条劳动纪律,共同遵守。
克服平均观念 照顾老弱队员
变工队组织起来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队员中曾经发生过很多问题,行政主任王丕林及时予以合理解决,变工队方告巩固。变工队开始时,有些队员在计工上有平均观念,不愿照顾老弱队员,王丕林便耐心说服,例如队员李封功是个五十八岁的老汉,他是变工队长的叔父,大家嫌他劳力弱不能算个全劳动,可
是又不好意思在队长面前说。王丕林便向大家解释“他人老了,日月不好,又没儿女,又是自己庄里。即使他不出劳力,也应该帮助他,再说队长的劳力比咱们队里那个也强,从他的份上,也能匀过去。”经这样劝解了几次,大家都愿意帮助他了。去年修桥时他背小石,别人背大石,同样算工钱。地里分工时让他点籽、打土疙瘩,回家时让他提饭罐,不叫他背重东西,三年来也没让他给别人变工挑水。只有李合义不满意。前年李合义的父亲死在离本村二三十里的地方,王丕林便号召变工队的人帮助把他父亲抬回来安埋了。在农忙时李合义生了病,王丕林就和队员讨论先割他的庄稼。这样一来,李合义再不说怪话了。去年一个班长出门去了,就叫李代理班长,并把李封功老汉分配在他的班上,现在李不但帮助李封功,还劝说别人。
具体指导队员 提高生产技术
队员们的生产技术有好有坏,如何帮助坏的提高技术,应该是变工队的主要任务之一,可是有些队员不愿意这样做。例如队员王振国是个近视眼,做务技术不好,特别是锄草时常常把应留苗子砍掉,大家都骂他。王丕林便分配他和队长一起做活,由队长帮助指导,锄不净的帮他锄净,现在他的技术提高了,成了一个好劳动,苦重的活儿他干得很勤快,去年秋收升做班长。在折工问题上,也曾发生过问题:如队员王润生,前年十七岁,两天顶一工,他不满意,吊儿郎当,队员们都说他,王丕林便找他谈,劝他好好劳动。这样他不吊儿郎当了。夏天众人便升他一天半顶一工,到秋里,有一天他不言不语的闷在家里了,王丕林摸不着头脑,便到乡上和干部去研究,估计他对计工有意见,于是王丕林便叫他来开会,叫大家讨论他能不能一工顶一工,大家都说他背麦子和大家一样,腿把子勤快,苦重的活儿也不偷懒,能够一工顶一工。王丕林再问他有什么意见时,他笑了着说:“没啥了!”今年一动工大家便选他当了班长。
帮助个别队员 解决切身困难
王丕林除注意解决变工队本身问题外,还特别注意解决每个队员的切身困难,例如队员王治国年纪很大了,娶不起老婆,有钱就花掉,王丕林便在前年冬天帮他说定了一个,还给他借了一斤麻油几斗麦子,把老婆迎过门。去年王治国又不想变了,想一个人出去“畅快畅快”,王丕林便到他家去对他说:“现在你是成家立业的人了,总要把家业往好里闹,出门胡混有什么出路?”说得王治国一句话也回答不了,从此又好好变工了。
弟兄们不和气的,参加变工队后,经王丕林和队员们的劝说,也亲密起来了。如李冲贵和李冲富是亲弟兄,因分家时争夺一块川地曾经吵嘴打架,经王丕林调解罢休,前年哥哥李冲贵自愿参加了变工队,王丕林便问弟弟李冲富是否参加?李说:“不在一起做活还要打架,在一起做活更要打架。”王丕林便保证不会发生此事。后来弟弟参加了变工队,王便把他们编在一个班,可是他们做活时不愿碰在一起,吃饭时,一个在门里,一个在门外。王丕林看见这种情形便找弟兄两个劝说,或在会上由大家劝说,因此三年来弟兄俩不曾打过架,前年给哥哥收麦时,弟弟背得比别人多,哥哥很高兴。王丕林拍着他的肩膀说:“到底亲兄弟嘛!”变工队就是从这些纠纷的解决中成长的。从这里可以看出王丕林是如此细致地照顾队员的利益,如此耐心地说服队员,使变工队真正做到了团结互助,发展生产。
董家湾变工队虽然有如此优越的成绩,但他对别处的影响还不够大,今后县区乡干部应很好的帮助它继续发展,并研究其经验,加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