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6日,马蹄沟秧歌队来到子洲县城进行展演,这场精彩的表演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马蹄沟秧歌在思想层面,坚守“秉持历史传统、弘扬奋斗精神、注重文化传承”三大追求;在演出呈现上,体现出“阵容强、内涵丰、演艺美、寄意远”四大特点。
马蹄沟是陕北大镇,更是全国重点镇。因为“十里盐湾”在延安时期的杰出贡献,加之这里是新秧歌运动的起源地和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马蹄沟可谓名满天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的马蹄沟已然成为全县的文化高地、交通枢纽、产业重镇。这次秧歌展演,不仅展示了马蹄沟的雄厚实力,也彰显了干部群众团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第一方阵是“灵蛇送福”,20名少年身着五彩的灵蛇服饰,在这蛇年新春,为全县人民送去了真挚的新年祝福,充满童趣与活力。第二方阵是“血脉赓续”,64位少年手持镰刀、斧头、红旗、军号、五星,用灵动地演绎生动展现出马蹄沟深厚的红色历史底蕴,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第三方阵是“盐湾新貌”,5辆彩车造型独特、创意非凡,车上既有毛泽东旧居、习仲勋旧居、中共中央西北局和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重要景点以及熬盐场景的生动再现,也有种植养殖、生物医药、工业园区、交通运输、学校医院等展示产业兴旺、人文和谐的美好图景。这一方阵不仅回溯了延安时期“军民大生产”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更凸显出新时代马蹄沟人民的大智大勇与善作善成。第四方阵是“秧歌贺春”,作为本次展演的核心部分,集中体现了“秉持历史传统、弘扬奋斗精神、注重文化传承”的主旨,表现出“阵容强、内涵丰、演艺美、寄意远”的演出特点。
——阵容强。140名演出人员,无论是秧歌队员还是杂耍艺人,还是锣鼓手、唢呐手,连同第一、二方阵的84名少年,可谓都是精兵强将。他们不管是个头还是身材、颜值还是装扮,男的英俊潇洒,女的靓丽动人,充分彰显了这片红色沃土孕育的盐湾儿女的英俊豪迈,很好展示了马蹄沟的地灵人杰和钟灵毓秀。——内涵丰。秧歌演出分5个篇章。历史篇以鼓声开场,张号示贺,五名女队员围成爱心小场子配着《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唢呐曲,抖扇起舞,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追求美好生活;紧接着以《高楼万丈平地起》配乐转大场,《喜庆丰收》展示军民大生产丰硕成果,《编花篮》赞扬劳动者,再以《拥军秧歌》歌颂共产党。迎春篇在《金龙火凤》《春节序曲》的旋律中,新秧歌动作与唢呐曲完美结合,表达人民群众在共产党领导下喜迎新春的欢悦和对乙巳新年的美好祝福。贺春篇的《秋收》曲里“九月里九重阳,收呀收秋忙,谷子儿呀哪个糜子儿呀,铺呀铺上场……”传递着祝福满满当当、实实在在的祝福,也凸显了人勤春早的道理。走亲篇通过跑旱船、赶毛驴等幽默诙谐的表演,生动展现了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大人引娃娃走亲戚等陕北民俗,让观众在捧腹大笑中领略到了人情美与风趣美。展望篇中秧歌队全体成员迈着富有韵律的步伐,齐声高唱《歌唱祖国》,坚定的歌声饱含对祖国的热爱,诉说着对祖国繁荣昌盛的祈愿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演艺美。舞蹈编排遵循传统又大胆创新,寓意深刻却并不晦涩难懂。大场子气势恢宏,小场子自由灵活。舞蹈动作与音乐节奏配合默契,动作刚柔并济,节奏张弛有度,给人以节拍紧凑、旋律丰富之感。演员们动作丰富,腰身柔软、臂肩灵活、腿脚伶俐,将扭得妖、跳得力、抖得稳、摆得媚、走得撩的特点展现得恰到好处,营造出欢快、喜庆、活泼的氛围。在服饰道具上,男队员手持的红色花伞上绣着“十里盐湾名镇”“千年临夏古城”十二个大字,十分醒目;女队员身着粉红服装,搭配蓝色兜肚,手持蓝色舞扇,格外夺目。——寄意远。不得不说,秧歌队中正在念中学的娃娃们,在表情管理和动作规范上还有提升空间,但这恰恰也是亮点所在。马蹄沟是文化镇,当然人才济济,却将宝贵的演出机会留给孩子们,这背后是对文化传承的长远考量。培养青少年儿童,就是在为秧歌文化的未来奠定坚实基础,意义深远。马蹄沟秧歌,犹如一道光,亮点频闪,精彩纷呈,照亮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