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子洲/ 魅力子洲/ 文化艺术/ 正文

子洲·陕北说书的发源地之一

一、概述

喜欢一件事情或一个东西久了,自然就会琢磨的多了。

作为子洲儿女,大多数从娘肚子里就在听书,到从出生到死亡,断断续续的几十年,可以说陕北说书是不可多得的、能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子洲人的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生活,而永远不褪色的民间艺术。

关于陕北说书网络报道虚虚假假的内容太多了,通过百度搜出来的内容让人感觉到和“莆田系”游医介绍一样迷惑大众,关于陕北说书的“根”在哪里?几乎所有的宣传报道都在歪曲的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一些利益问题吧。

陕北说书的根在米脂、绥德、子洲、横山四地,而因为地域相近,米脂、绥德、子洲一带的说书由于地域历史沿革相互交融,难以分辨彼此的传承特征。今天我们根据子洲本土说书艺人李维俊老先生的口述回忆子洲说书的历史,来整理子洲说书的过去,给子洲说书正名,给子洲说书艺人打一剂强心针,重拾子洲说书的自信,我们子洲说书是有根的,也是底蕴很深厚的。

二、子洲说书的根

子洲说书是有根的,这是过去我们不敢奢望的,这个根就是在子洲县(老米脂县)大名鼎鼎的“三峁一畔”之称的庙河峁村。

在清朝末年,庙河峁村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文化村,子洲中学是1955年建校,而子洲县驼耳巷乡庙河峁村是1903年就开始办学,并出现了非常有名的文化人士,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文化村,众所周知的反抗“烟囱税”的四大首领之一就是庙河峁的马下官,马下官是一个只上过一冬冬书的文秀才。庙河峁早年著名的说书艺人有:马国瑞(马下官之子)、马树文、马龙功(音)等,庙河峁的文化人与说书艺人曾创作出一本叫《梦中楼》的正本书,这是陕北说书的历史上第一次本土书目创作的大事件。

三、子洲说书著名艺人

马国瑞,在他秀才父亲的教育下,可以说半年不重复的书,而且所说书词“文”的价值很高,在陕北地界独占鳌头,他的徒弟是李维俊老先生的父亲,李维俊老先生是他的徒孙,李维俊老先生所教授徒弟十余人,这条子洲本土说书传承谱系非常清楚。

马树文,马龙功等人说书风格与马国瑞相似,与马国瑞在陕北说书界号称“三马”,无论词工、说唱艺术在陕北说书界都是响当当的。

万大林,评说家,“评说书”全陕北独一无二,论起“说古书”艺术比起庙河峁村“三马”还有差距。

高怀玉,出口就是文词,其说书文学性在陕北说书界无人能及,是一位领袖级人物,只因嗓音差了一点,排名较“三马”略微靠后。

庙河峁的马华保、马志堂与郭家坟的郭鸿贞等三人说书以激情四射为称,属于武路子,虽不被“文说书艺人”认可,但在民间还是有一定的口碑。

南川的封树生等为代表的琵琶说书也是子洲说书的代表。

四、子洲说书的特点

子洲说书的历史目前可以追溯至清朝末期,与陕北说书大规模发展时期相对应,子洲本土的陕北说书有自己很深的底蕴,有自己的传承风格,根据李维俊老先生口述,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

①子洲境内是陕北说书的一个发源地,尤其庙河峁村应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说书窝子”,这个村编写了第一部陕北说书自己的正本《梦中楼》,同时期培养出五名著名说书艺人,这在陕北说书局部萌芽期是非常了不起的。

②子洲境内的陕北说书是由文人参与的,子洲说书起初是讲究“文采”的,要想学好说书必须学好文化知识是被公认的,时至今日,子洲本土说书大师李维俊老先生是陕北境内“词工”最硬的说书大师之一,代表了子洲说书过去的辉煌,而今天子洲的文人文化自觉行为,自编自创陕北说书新段子,必将会给子洲说书注入新的血液;

③认为说书的就是“说文”,说书就应该说文雅的词句,是劝世人,而不是胡乱逗笑、甚至酸黄低俗的书目,子洲本土的说书环境也相对较好,老百姓对说书的欣赏能力较高,一般说书艺人在子洲说书感觉到比较费力,曾有某位大名鼎鼎的大师在子洲马蹄沟一带摆书场,因为说了几句黄词,被几个老汉拿起板凳给打了;

④子洲说书艺人在清朝末年呈“井喷式”的出现是在清朝末年,与历史上说唱类艺术的大规模发展时间相当,截至目前子洲县籍的说书艺人依然有80-90人之多(吴承泽老师提供),是陕北说书当之无愧的大县,有待于我们子洲县相关部门去挖掘,搭建平台发扬我们本土艺术。

五、庙河峁村“说书窝子”产生原因初析

在上世纪四十年代之前,子洲这块土地分属周边各县,为纪念革命先烈李子洲命名的。子洲说书的根其实也可以认为是米脂说书的根之一,子洲庙河峁村在建县前是属于米脂县管辖范围。子洲是一块饱经战乱的土地,大理河流域一直以来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三峁一畔”地理位置在战时就显得非常隐蔽了,要去“三峁一畔”(老山峁、柳树峁、庙河峁、郭家畔),走大路必须要走苗家坪官道,在南丰寨岔路口拐进驼耳巷乡,而要到达这四个地方沿途岔路口极多,所以在过去外界要想进去“烧杀抢掠”这些地方“困难重重”,“和平稳定”的环境给了本土文化艺术滋生的土壤,但是光靠这些还不够,这些“与世隔绝”的人还要很方便的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尤其是文化知识资源,在外学成然后回村钻研、传授,庙河峁村无疑是具备这一条件的,庙河峁村有一条古道(羊肠小道)翻过去就是子洲砖庙乡,由砖庙乡再延伸至文化重镇周硷、马蹄沟等地。和平稳定的环境、充足的外部知识吸收,使得庙河峁村的文化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乃至在全县境内呈现繁荣的景象就不难理解了。

期待更多的有识之士去挖掘子洲说书,并搭建平台发扬家乡民间艺术文化。

res07_attpic_brief.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