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北,农历五月初五,老百姓叫“端午”。端者,初也。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初五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五月建午,所以也叫“端午节”。

从五月起,进入一年中的至阳时节。唐代韩鄂在《岁华纪丽》中将端午节解释为“口吐正阳,时当中夏”。在古代,端午节是被看成恶月恶日来对待的,人们需要驱邪避瘟。仲夏时节,蚊虫滋生,五毒猖獗。有鉴于此,各地衍生出许多民俗活动。
《陕西民俗志》记载:“端阳节当天普遍有插艾叶、挂菖蒲、吃粽子(含油糕、绿豆糕等)、饮雄黄酒,以及划龙舟,跑采莲船和节日前后戴香包等风俗。”《榆林地区志》记载:“家家煮食米棕,门前插艾叶、菖蒲、柳枝以避邪,小儿女臂系五色丝线,戴香袋、小兔等。有的地方新婚媳妇回娘家躲端午。”《延安地区志》记载:“家家户户吃软米粽子,饮雄黄酒或艾叶酒,意在一年中避蛇蝎之毒。太阳出山前,将采集的艾蒿插在门窗上,小孩颈挂香包,手、脚腕上系五色花绳。”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不管什么活动都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陕北地区多山少水,赛龙舟当然没有条件,跑采莲船也未兴起,就是那菖蒲因为水生也少悬挂。有道是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现枚举陕北端午的几个习俗略谈。
一
戴花绳

陕北有端午节戴花绳(五色线)之俗,还说“戴上花绳,蚂蚁不夹(咬)”。戴花绳就是五月初一早晨给小儿女手腕、脚腕等佩戴由五色线搓捻成的五彩绳,到五月初五早晨解开放在墙头屋檐处,任由野雀木鸽衔去垒窝。也有的说五月五的五彩绳被喜鹊衔去天河搭桥,以便牛郎织女在七月七过河相会。在陕北农村,做花绳的五色线,黑白两色线易得,红黄绿三色多用辣泡泡(学名地黄)染成,辣泡泡其花红,其根黄,其叶绿,采来辣泡泡,分别用其花、根、叶染白线,就得到了红、黄、绿三色线。五色线集齐,搓捻成绳,戴于腕部。
中国人讲究五行,落实在生活中,就对应有五方、五色、五音、五脏……戴五色线的习俗由来已久,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有以五色线“避病除鬼、不染病瘟”的记载。
二
包粽子


陕北老传统包粽子也有讲究。粽叶不用菰叶、箬叶,而用芦苇叶;米不用江米、糯米,而用黍米(大软米);佐以红枣,而非猪肉、蘑菇;味不取咸、碱,而取甜;形不就四方,而定三角。就地取材,素香宜人。每个粽子用苇叶五片、红枣五颗、黍米五勺,分三层包成牛角状,最后以马莲缠紧。至此,包粽子就算大功告成。
陕北包粽子的苇叶,读音与普通话大有不同。在陕北,苇读作yǔ。苇子(芦苇)读作yǔ子,苇叶(芦苇叶)读作yǔ叶,苇席(芦苇秸秆制的席子)读作yǔ席。这个字的方音,可以得到形声字的佐证。比如,尉迟恭应读作yù迟恭,不能读成wèi迟恭。闹秧歌时伞头往往会唱:“秧歌队来yù问”,而“yù问”实则就是“慰问”。
陕北包粽子用的马莲,又叫马兰、马蔺,耐寒、耐旱、耐盐碱、耐践踏。因其花型状若蝴蝶,被人们联想到化蝶而飞的祝英台,所有又俗称“祝英台花”,是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象征,是银川的市花。还记得小时候,听女孩子们跳皮筋时的歌谣:“小皮球,香蕉梨,马莲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三五六,三五七,三八三九四十一。四五六,四五七,四八四九五十一。五五六,五五七,五八五九六十一。六五六,六五七,六八六九七十一。”
三
洗眼睛

陕北端午节,有清晨第一件事就是用清凉的净水洗眼睛地点习俗。端午节这一天早晨,用清水洗眼,寓意丰富。一则是明目醒脑,二则是预防眼疾。这两个寓意乍看没什么,但是与当初端午节纪念对象结合起来看,就大有深意了。山西省政府门户网站资料介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将五月五日定为春秋时晋国名臣介子推的纪念日。《邺中记》《琴操》中都有这方面的记载。南北朝以后,由于民族迁移和风俗的融化,介子推的纪念日期固定在寒食节,并被全国人民所认同。而荆楚地区五月五日纪念屈原的说法在全国范围内占据了正统地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无论是介子推侍奉的晋文公重耳,还是屈灵均侍奉的楚怀王熊槐,皆有昏聩之时。以清水明目醒脑,实有深意。
除此之外,陕北端午节还有庭院洒扫、门头插艾草、耳廓悬艾叶、腰间戴香囊、女儿回娘家“躲端午”、老人和小孩“躲端午”等俗,但吃雄黄酒(有毒)等俗今已不见。
一地一俗,其间多有文化的因子可寻。陕北地面,文化丰富,值得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