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子洲>魅力子洲>民俗风情

子洲年俗

子洲人说过年,就是过春节。子洲位处陕北中心区域,至今仍保留着许多传统习俗。子洲人过年,从腊月二十三的小年开始,直至正月十六,几乎每日都有特定的习俗和讲究。该兴做什么,该禁忌什么,都要严格遵守。当然民间也有“十里乡俗不一般”之说,不同乡镇村庄可能有所差异。这些传统习俗不仅体现了子洲人民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之情,也承载着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腊月二十三: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传统的祭灶日,也被称为“小年”。人们早早起床,将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特别是灶台及其上的物品,更是一尘不染。人们希望灶王爷能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保佑一家老小四季平安、无灾无难。此外,还会在灶王爷的位子两边贴上如“上天言好事,回宫呈吉祥”的对联,并摆上好吃的,点香、磕头,将糖放入灶王嘴的四边,有让灶王爷嘴甜说好话之意。这天下午,家庭主妇们会拿起擀面杖,擀制杂面,切羊肉做羊腥汤,家家户户都会享用一碗热腾腾的羊肉杂面。杂面由小麦、豌豆等配料精制而成,香气四溢,营养丰富,口感细腻。到了晚上,人们还会在院子里垒起火塔,上香敬神,祈求来年平安吉祥。

腊月二十四:扫尘

这一天俗称“扫尘”日,家家户户都会进行大扫除,意在扫除旧岁的霉运,迎接崭新的一年。人们会细致地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和窗帘,洒扫庭院,确保家中的每个角落都焕然一新。此外,这一天也是准备年货的好时机,人们会蒸制花馍、剪制窗花、书写春联等,以此来表达对新年美好生活的期盼。

腊月二十五:磨豆腐

子洲县腊月二十五日,习俗独特。家家户户都会磨豆腐,豆腐的“腐”与“福”谐音,寓意着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愿。此外,人们还会糊上新窗纸,辞旧迎新,期盼来年家庭和睦、生活美满。部分民众还会举行迎接玉皇的仪式,虔诚供奉玉皇大帝,感谢其庇佑,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腊月二十六:杀猪

这一天,村里会宰杀壮猪,邻近村民纷纷到杀猪户割年肉,为丰盛的年夜饭做准备。炖猪肉作为年夜饭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寓意着来年生活红红火火、富裕满满。此外,民间还流传着“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集中洗澡、洗衣,意在洗去一年的晦气,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春的到来。同时,腊月二十六也是置办年货的重要日子,集市上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包括烟、酒、鱼、肉、鞭炮等,年味愈发浓厚。

腊月二十七:杀鸡

这一天,家家户户忙着宰杀家禽,尤其是公鸡,取其“大吉大利”的美好寓意,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喜庆气氛。同时,人们还会前往集市,采购年货,如鞭炮、春联、香烛以及牛羊肉等,集市上热闹非凡,洋溢着浓浓的年味。此外,磨刀也是这一天的习俗之一,以备春节期间使用,避免在节日期间进行磨刀等不吉利的活动。

腊月二十八:蒸馍馍

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把面发。即开始准备过年的面食,如馒头、年糕等,寓意着来年“发财”“发福”,蒸蒸日上。同时,人们还会精心制作各种面塑,如花卉、龙凤等,既是对艺术的追求,也是对新年的美好祝愿。值得一提的是,子洲县的人们在这一天还会炸制各种年货,如炸丸子、炸豆腐等,作为除夕夜的佳肴。

腊月二十九:上坟

腊月二十九,陕北地区有“祭祖上坟”的习俗,人们会在这一天进行上坟请祖的活动,焚香祭拜祖先,祈求先祖保佑家人平安顺遂。祭祖活动不仅表达了对先人的怀念和敬仰,更传承了中华民族尊老敬祖的传统美德。此外,打酒也是腊月二十九日的一项重要习俗。过去,人们常常亲自前往酒家,用自己的瓶子或塑料桶打回新酿的白酒;而现在,大多数人则选择在烟酒店购买瓶装酒,以备节日期间享用。

腊月三十:守岁

子洲的腊月三十日,即除夕,习俗丰富且充满地方特色。家家户户贴春联、贴福字、贴年画,还设置天地桌,摆放供品以接神。接神后,进行踩岁活动,寓意岁岁平安。晚上,家庭成员围坐一起,共享丰盛的年夜饭,并包饺子,饺子中常包入硬币,寓意新年财源广进。此外,守岁亦是重要习俗,灯火彻夜不熄,家人轮流守护,等待新年的到来。在此期间,娃娃们跑出门外燃放爆,增添节日气氛。最后,长辈会给晚辈发放压岁钱,寄托对晚辈的美好祝愿。

正月初一:拜年

大年初一,人们都会早早起床,意味着希望新的一年里每天都能早起勤奋。这天,首先是“开门炮仗”仪式,即在打开家门的同时燃放鞭炮,寓意着开门大吉、驱邪迎祥。随后小孩们会恭敬地向长辈磕头拜年,表达对长辈的尊敬和祝福;长辈们则会慈爱地给小孩压岁钱,寄托着对孩子们健康成长的祝愿。吃过饭后,村人互相见面,也要拜年问好。拜年的方法是辈分小者、年龄小者向长辈、长者作揖,问其康健或轻松,长辈、长者也回敬一揖,并致以问候。

正月初一还有吃年糕、饺子等传统食品的习惯。年糕寓意着“年年高升”,象征着新的一年里生活和事业都能更上一层楼;而饺子则寓意着“更岁交子”,寄托着人们对来年好运的期盼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按照习俗,大年初一,人们通常不会做任何家务活计,尽情享受节日的悠闲和欢乐。比如,正月初一不能动用扫帚,以免扫走运气;还有忌担水、忌做针线活等。这些禁忌虽然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但也体现了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祈愿和敬畏之心,让新年更加充满神秘感和仪式感。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按照传统,嫁出去的女儿会偕同丈夫和儿女回到娘家拜年。这一天,女儿们通常会准备一些精美的礼品,如各式各样的饼干、甜蜜的糖果等,这些礼品会由母亲转赠给邻里乡亲,以此重现并分享过年的温馨情景。此外,人们还会带着精心挑选的礼品走亲访友,互赠祝福,共同传递新年的喜悦与温情。

正月初三:赤狗日

正月初三的习俗独具一格。这一天被称为“赤狗日”,民间普遍认为外出不吉,因此人们多选择留在家中休息。此外,还有烧门神纸的习俗,旨在祭拜并酬谢门神,祈愿新年有个好兆头。同时,初三也被视作“猪日”,居民在这一天不会杀猪,以此寓意六畜兴旺。

正月初四:送五穷

正月初四晚上,各家各户都会清扫窑洞内的脏土,扫下的垃圾并不立即倒掉,而是被放置在角落。家庭主妇晚上用五色花布缝制一个布偶,并为其制作一个装满干粮的衣兜。布偶被供奉在放置垃圾的角落,家人会焚香烧纸,叩头祭奠。次日凌晨,家人会将垃圾连同布偶一块倒掉,并迅速捡起一根柴禾棍,立刻转身回家,为拾财。这一天,全家人会聚在一起享用折箩,就是几天内剩余的饭菜混合而成的大杂烩。从除夕到正月初四,是人们前往庙宇进香、布施、还愿、求神、问卦、游玩的最活跃时段;也是人们尽情娱乐的时刻,诸如“顶棍”“梦胡”“掷骰子”“下棋”“掀棋”“押明宝”“打扑克”和“搓麻将”等赌博玩乐活动,多集中在这个时间段。

正月初五:接财神

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这一天意味着要破除旧年的霉运,迎接新年的好运。家家户户在黎明时分便起床,放鞭炮,扔垃圾,意在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赶出家门。人们会吃象征“元宝”的饺子,寓意着财源广进。此外,这一天还有接五路财神的传统习俗,接五路财神的仪式通常包括摆案桌、准备供品等。部分商家会选择在初五开市,以求吉利。同时,在子洲县,独特的秧歌表演也进入了正式排练阶段。秧歌队成员身着彩衣,手持彩扇,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氛围。

正月初六:小年

正月初六被视为小年,又称“人齐(儿)”。老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据说这一习俗源于古时男人们远行至口外谋生,逢年关便急匆匆往家里赶。有时因下雪天耽误行程,直到初六才回到家中,家人得以团聚,因此便过小年以示庆祝。小年虽不如大年那般隆重,但敬神点香、点灯到天亮等仪式依然保留,人们通常会守岁到后半夜。小年这天,早上人们会吃炸油糕,中午则是擀杂面,晚上的年夜饭与除夕的仪式相同,象征着“大年”的延续。此外,正月初六还被称为“马日”,寓意“马到成功”。在这一天,店铺纷纷开张,人们正式开始工作或做生意。

正月初七:人日

大年初七,子洲县正月初七的习俗丰富多彩,深受古代文化影响。这天被称为“人日”,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居民会举行多种庆祝活动。人们会吃长寿面,寓意健康长寿、日子越过越顺。同时,还会准备七宝羹,选用七种寓意吉祥的蔬菜,如芹菜、葱、蒜等,以期去除邪气、医治百病。此外,在子洲县的某些地区,居民们还会进行送火把的传统习俗。他们会用作物秸秆绑扎成火把,在自家门前点燃后,一路送到村外,以此驱除火灾。

正月初八:拜谷神

正月初八被定为“谷子”的生日,人们称之为“谷日”。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谷子的敬重,珍惜每一粒粮食。这一天,民众会虔诚地祭拜谷神,以此祈求来年的丰收。为了表达对农业的尊重,他们不吃煮熟的谷物。此外,正月初八还被视为老鼠娶亲的日子,居民们会早早熄灯,并在家中角落放置食物,与鼠共享丰收的喜悦。正月初八还是放生祈福的日子,人们将家中养殖的鱼、鸟等动物放归自然,以此体现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正月初九:放赦

大年初九,在陕北,人们还会进行一系列的饮食习俗。在饮食上,陕北人民讲究“九九归一”,即在大年初九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饭菜,以示庆祝。部分地方的民众会进行放赦活动,此活动通常在寺院附近筹备,包括清洁场地、摆设神坛,以及制作面花和面供等供品。初九清晨,在主持的引领下,民众会抬着神龛、香炉,打着旗帜,敲锣打鼓,吹着唢呐,前往山头、河边请上各路神仙,并绕着村庄行进,沿途家家户户都会恭候并换香以示迎接神仙入户,祈求四季平安、人畜兴旺。

正月初十:石头节

陕北大年初十,子洲县的习俗丰富多彩,独具特色。这一天,当地民众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祭拜碾神、磨神等石器神祇以及土地公,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家宅安宁。同时,民众忌动石器,不搬石头,以免伤害庄稼或带来不祥。此外,子洲县还有贺老鼠嫁女的传统,人们会在屋隅、墙角等处点灯、焚香、敬纸,以示庆祝。在饮食方面,当地民众习惯吃莜面鱼鱼或馍馍,寓意着十全十美和圆圆满满。此外,秧歌、民歌、说书、剪纸等民间艺术在这一天也依然活跃,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喜庆气氛。

正月十一:子婿日

大年十一常被视为春节庆祝活动的延续,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子婿日。这一天,岳父会宴请女婿,这一习俗源自古代,不仅彰显了中华民族重视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更在细微之处体现了亲情的温暖与细腻。此外,正月十一还是秧歌队“沿门子”拜年的重要时段。秧歌队员们身着彩衣,手持彩扇,挨家挨户地送去祝福与欢乐。村民们热情地接待秧歌队,赠与他们烟酒、糖果等物品以示感谢。不仅如此,一些地方还会在这一天举行庙会、灯会等活动,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赏。庙宇中香烟缭绕,祈福声声,人们怀着虔诚之心,祈求来年的平安与幸福。

正月十二:转九曲

陕北转九曲活动,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俗盛事,各村镇的举行时间不一,一般从正月十二开始,直至农历二月二日结束。在活动现场,彩灯交相辉映,九曲黄河阵犹如一条巨龙般蜿蜒伸展。参与者们随着激昂的鼓乐声,依次步入九曲阵中,在曲折蜿蜒的阵中穿梭前行,深切体验着传统民俗的独特魅力。在欢声笑语中,人们共同祈愿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寄托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切期盼。除了转九曲这一习俗外,陕北地区在正月十二还有诸多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正月十三:牛王会

牛王会是陕北正月十三重要的习俗。这项活动规模宏大,是黄土高原上最大的宗教盛事和民俗文化盛会之一。人们通过举办牛王大会,祈求牛王老爷保佑耕种顺利、风调雨顺、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此外,正月十三还是“灯头生日”,民间有在这一天在厨灶下点灯的习俗,被称为“点灶灯”。这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要试点制好的灯,因此被称为“灯头”之日。这一习俗体现了陕北人民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外,秧歌、民歌、道情等表演形式纷纷登场,为节日增添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正月十四:秧歌

子洲县正月十四的习俗丰富多彩,充满地方特色。这一天,民间会举行盛大的秧歌过街表演,各社区秧歌队身着盛装,沿街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浓厚的喜庆氛围。此外,还有多种民俗活动,如跑旱船、陕北腰鼓、陕北说书、晋剧等,在中心广场、体育场等地轮番上演,吸引大量观众驻足观看。此外,正月十四还是新婚妇女和新生儿家庭展示自家花馍的日子。这些花馍形态各异,寓意吉祥,不仅展示了陕北人民的精湛手工艺,也寄托了他们对家庭幸福、子孙满堂的美好祝愿。

正月十五:元宵节

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是春节庆祝活动的高潮。家家户户张灯结彩,挂起红灯笼,营造出喜庆祥和的节日景象。夜幕降临,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涌向街头巷尾,观赏和参与各种文娱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闹秧歌。子洲的秧歌表演历史悠久,以舞蹈为主,融合了歌、诗、剧、乐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出陕北人民的热情与豪迈。演员们身着节日盛装,手持彩扇、飘带等道具,在锣鼓和唢呐的伴奏下,尽情地扭、转、跳,为观众带来一场场视觉盛宴。此外,正月十五还有转火塔、转九曲等独特习俗。

正月十六:燎百病

正月十六,最为引人注目的习俗便是“燎百病”。这一习俗广泛流传于子洲农村,是当地民众驱邪接福、祈求健康的一种独特方式。当晚,家家户户都会将院子打扫得干净整洁,门前燃起熊熊野火。男女老少皆会欢聚一堂,围绕火堆,或怀抱被褥,或手持衣物,在火焰上方来回燎烤,口中念念有词:“燎百病,燎干净,一年四季不害病。”在燎烤的过程中,人们还会仔细观察墙壁上的小虫,以此来预测来年的收成与吉凶。当野火渐渐熄灭,主人便会将年糕、馍馍等食品埋入火堆中烧烤,据说食用这些经过火烤的食物,能够预防黄水疮等疾病。最后,主人还会将柴灰铲出,送至屋外,再铲回黄土将灰堆压住,以此完成驱邪接福的仪式。

正月十六过后,人们陆续返回各自的工作岗位,标志着春节的庆祝活动正式落下帷幕,生活回归日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