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子洲>魅力子洲>民俗风情

子洲民俗——饮 食

群众喜食五谷杂粮,伴以多种菜蔬。主妇们善于粗粮细作,花样众多,饭食颇为可口。

群众农闲时两餐,农忙时三餐。吃两餐时一般早干晚稀。吃三餐时,一般早晚稀食,中午干吃。吃干时一般吃小米捞饭、杂粮窝窝、黑面角等,吃稀时一般吃钱钱饭、绿豆米汤、高粱饭等,或者吃烩面。20世纪60年代开始玉米种植增多,也有吃玉米饭者。白面食品一般不多吃,要逢年过节才吃。

近年来生活好转,交通便利,从宁夏、关中等地运回大量白面,白面食品也不甚稀罕了。来人待客、逢年过节爱吃油糕、油馍、水饺、饸饹、黄馍等食品。子洲群众爱吃面食,花样不少。爱吃揪片白面、荞面饸饹、荞面圪凸,尤爱吃杂面。吃面时臊子也大有讲究,清水炸点油,曰调汤面;洋芋丁丁作臊子曰洋芋圪垯面;羊肉作臊子曰羊肉臊子面,不倒汤用油调食者曰调面。

群众夏、秋食新鲜蔬菜,冬、春多吃腌菜。菜有炒烩之分,油不多放,贫穷之家有时餐餐开水煮白菜。喜吃猪、羊二肉,牛肉、鸡肉、兔肉等也吃,但不吃狗肉,有“狗肉不上抬杆秤”的说法。也不习惯吃鱼类、乳制食品。洋芋过去仅作副食吃,20世纪70年代开始,洋芋产量大增,推芡面、漏粉条,既可作副食,又可作主食,吃凉粉,做洋芋摸摸、洋芋擦擦,蒸、炒、煮、烧,花样很多。

烹饪时的调料有:油、盐、酱、醋、葱、辣、蒜、姜片、茴香、花椒、则蒙、黄花、味精等,群众喜咸不喜甜,有“五味调和一把盐”的说法。则蒙,是本地野生植物之花采摘阴干而作的调料,别有香味。旧时常闹饥馑,平时就有“糠菜半年粮”的说法,一遇荒年,则吞糠咽菜嚼树皮啃草根充饥。常吃的野菜等有:苦菜、甜苣、灰条、羊秃稍叶子、槐花、榆钱、榆皮、荞麦花、谷稗子、高粱帽、谷糠。跌下年馑人们煮食米布袋。所谓米布袋就是将少许小米装在一个布口袋里,用针线封口,多次煎煮,饮其汤汁。糠秕、树皮、挽具都吃尽,把玉米芯捣碎煮食,将墙壁上的泥皮剥下浸捞麦鱼(麦之外壳)煮食,甚至煮吃牛粪、软石。

子洲县群众生活俭朴,不事奢侈。群众喜欢喝米酒、豆汤,不多饮茶。虽喝白酒,也不过量。近年来生活改善,来人待客,必以酒招待。淮宁河川喝酒之风尤甚。喝啤酒、甜酒等饮料的也渐多了,酒风较前烈。宴会喝酒时有打通关划拳、打杠子等习俗,还增加跌色子喝酒的花样。跌色子喝酒有成色压点点、吹牛(也叫领导讲话)等玩法,输者或喝酒或唱酒曲。

办红白大事宴请客人早晚吃饸饹,中午坐席。也有早上吃饸饹同时吃糕的,这叫“糕面一齐上”。坐席时主食是白面馍馍、油糕,也有吃大米饭的。副食肴馔主要有:四盘、五簋(五大碗)、八碗(八种菜)、十三花(十三种花样)、四四席(每次上四个菜,共上四道)等。最普通的是八碗。八碗一般有炖肉、酥鸡、羊肉丸子、猪头凉片、红烧肘子、烧肉、清蒸羊肉、过油肉等,还后带一盘杂烩菜,以示丰盛。如果有酒,另外增几个小菜,有时还办添席。所谓添席,主要添炖肉,让爱吃肉者吃够。也有吃手端八碗的,每人手端一碗粉汤,另加烧肉、丸子、炖肉等菜肴。还有吃素八碗(也叫甜八碗)的,皆为素食,是忌口人(不吃荤的人)举办的宴请。

乡村办红白大事一般在自己家中待客,白事至少有两餐,也有办3天的,吃五六餐;红事一般也是两餐。县城一般在酒店宴请客人,红白大事都是两餐饭。早晨吃饸饹和糕,中午坐席,虽然有人提倡只吃一餐,但既已成俗,亦较难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群众生活好转。穿衣讲高档,吃饭讲营养,住房讲宽敞,旅行讲舒畅。饮食之变化尤为明显,白面、大米不稀罕了,小米等粗粮成了调剂饮食的辅助食品。时新蔬菜四季皆有,家家腌制的酸白菜显著少了,有的家庭干脆不腌制了。上餐馆吃饭是一种时髦和享受,也是一种潇洒和自由,更是一种放松和愉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满足一日三餐之“温饱”,讲究营养、注重风味、喜欢新颖、追求多样,还挑选环境优美之地,品位高雅之座,驱车十多千米去吃特色饭菜者比比皆是,在吃饭的同时,听陕北民歌或陕北说书,感受地域文化已成时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