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子洲>魅力子洲>民俗风情

陕北过大年┃正月年俗摭拾 作者/拓毅

大年初一,宜晴空丽日,春光明媚。早上,家家户户吃饺子。忌担水,忌女红。俗语云:“初一闲,满年闲”,是故,是日人们都不做任何活计。旧俗,大年初一一清早,小孩得给长辈磕头拜年,受拜长辈则给小孩赏钱。磕规范的拜年头,磕者需双膝跪地,额部及地,是谓磕响头。有时长辈伸出半握的拳头,要晚辈小孩站着朝拳头弯腰叩头,是谓“磕衍衍头”,因是敷衍磕头,故称。

传说,正月初一为“鸡日”。鸡者,吉也!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时,我母亲就用五色彩纸制作好些彩鸡,悬挂在窑壁间的一条细麻绳儿上。这些彩鸡惟妙惟肖,花花绿绿,色彩鲜艳,煞是好看,凡来人都夸我母亲心灵手巧,是个爱好人。新春天气转暖,易发春疾,悬挂五彩纸鸡,既可悦人心目,又有辟邪祛疾、护佑吉祥的妙用,难怪我家会年年如此呢!

正月初二是走亲访友日,新女婿要在这天去拜见岳父岳母。有酒曲唱道:“鸦鹊喳喳喳,新女婿来到老丈人家。妻哥留来小舅子拉,老丈母赶紧留回家。扫席子,铺绵毡,炒瓜子,捏扁食,白面馍馍变裂子;圪洞里走出了个小姨子,软圪摆,软圪摆,两根长辫往后甩,哎呀——爱坏了姐夫:‘我的乖乖!’” 过去走亲访友,只带几把儿挂面,每把挂面都用红纸带紧裹,以表红火吉庆;如能带瓶烧酒或一只熟猪肘蹄儿,那就是上乘礼物了!现今人们走亲访友所带礼物既丰盛又高档,除高级饮品、糕点及瓜果外,还携高档烟酒,甚至馈赠厚实“红包”,真的是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呵!

有的村庄的社火也在这天起始,那高亢响亮的唢呐声与铿锵有力的锣鼓声能让人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起来,放声高唱起来!

初二为“狗日”。民间传说,老君爷“留世事”时,给狗赐了吃食,人看见后就对狗说:“你把吃食留给我们,你再向老君爷要去!” 忠厚的狗就把吃食转赠给了人,又向老君爷乞讨去了。老君爷纳闷:“不是给你了吗?怎还要??” 狗就如实说:“我把吃食转给人了。” 老君爷就生气地打断了狗的一条后腿,厉声责骂道:“你咋吃屎去!”狗挨了打骂,哭丧着脸对老君爷说:“你打断了我一条腿,这叫我往后怎走路呀?”老君爷就用泥巴捏了一条腿给狗接上,从此,狗就开始吃屎了;撒尿时也总是提起后面一条腿,害怕把它尿湿断落掉。

正月初三,传说为五谷生日。汉民族重视农耕,崇拜谷神,给五谷过生日,反映出早期先民对农业的重视!正月初三也是女娲创世神话的“猪日”。晋人董勋《问礼俗》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正旦画鸡于门,七日贴人于帐。”猪是先民驯化最早的家畜,“家”字的原意即室内有豕(猪),可见猪在农耕社会中的受重视程度。猪肉是春节人们餐桌上的主要肉食,有俗语云:“香不过猪肉,亲不过姑舅。姑舅来了,猪肉抬(藏)了!” 回民忌食猪肉,有歇后语云:“回回拾得个猪蹄儿——吃不是吃,丢不是丢”。京城都市无人养猪,猪肉都从外地运入,且多是“饲料猪肉”,没有猪肉应有的香美味道。用纯粮食、野菜喂养的猪宰杀后,其肉都被乡里人享用了,所以,俗语说:“好东西都叫乡里人吃了!”

正月初四为“羊日”。“羊者,详也” ,《尔雅》如是释。羊为羌人图腾,羊大为美,味美为羹;羊同鱼都被古人视为美食,故谓鱼、羊为“鲜”,“鲜美”一词的构造,就本于原始的鱼、羊。正月三阳生,易卦为“泰”,是谓“三阳开泰” 。泰者,安泰、祥和、通畅也。阳与羊谐音,故春联多取“三羊开泰” 句。羊性乖顺、温和,陕北人形容人性格绵软,常以“乖得像绵羊一样” 谓之。有人嫌羊太柔顺,认为其温顺有余,刚勇不足,故不愿在“羊年”生小孩;究其根本,牵强附会,实无任何道理。女娲造物神话将大年前六日分别以六畜代之,实为农耕文化产物,体现了上古先民对农耕的依赖与尊崇。羊有山羊、绵羊、奶羊之分,各色羊子组成的羊群是陕北高原上流动的风景;而冬春日暮时分,牧羊人赶着羊群归牧的情景,更是最美的乡村田园风物,也是美术家、摄影家努力寻求与表现的最魅人画面!

乡俗,从除夕到正月初四,是人们上庙进香、布施、还愿、求神、问卦、游玩最活跃时间;也是人们尽情娱乐时间,诸如“顶棍” “梦胡” “跌骰” “下棋” “掀棋” “押明宝” “打扑克” “搓麻将”等赌博玩乐活动,多集中在这个时段。

正月初五为“牛日”。牛是农耕文化的活化石。民间神话传说,牛最初生活在天庭。某一日,玉皇大帝派牛为使者到人间传达御旨,要人间“一吃饭,三打扮”,即每天只吃一顿饭,早上、中午、晚上梳洗打扮三次。这种既能减少劳作、又能节省粮食的美好生活,当然是人间求之不得的。不料牛在实际传达时却将“一吃饭,三打扮”误为“三吃饭,一打扮”。这样就麻烦了:试想,一日三餐,这得耗费多少粮食,需要人们进行怎样繁重的劳作呀!再说,倘人们终日劳作,哪还顾得上梳洗打扮呢?牛向人间传旨后便返回天庭向玉皇大帝复旨,玉皇大帝一听它将“一吃饭,三打扮”误传为“三吃饭,一打扮”,便气恼地飞起一脚,踢向牛的嘴巴,并厉声叱责道:“咋到人间伺候人去!”玉皇大帝这一脚踢得很有力量,竟将牛的门齿踢了个净光。自此,牛便永远失去了门齿,永远告别了天庭,永远在人间被人役使了。过惯了天庭生活的牛刚贬到人间后,觉得地上满是尘埃,无论怎样疲累,也不愿下卧。后来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在地上铺了一块毡毯。牛见地上铺了毡毯,这才做出了下卧的动作,但就在它的身子即将着地时,狡黠的人却将毡毯猛地抽掉了:牛最终还是卧在了泥地上。受了欺骗的牛只好长出了一口粗气,自认倒霉。从此以后,牛每当下卧时,总要“冲”地出一口粗气。贬谪到人间的牛深知粮食来之不易,便从此只吃草,很少消费粮食。

是日也为传统“送穷神(鬼)日”(也称“破五日”),人们将室内及户外的垃圾扫在一起,倒到远处,意为把穷神送走了。民国年间,绥德州西川重镇周家硷庠生万兆镗先生曾作过一副送穷联,颇有意趣:“一根桃条送出穷鬼去,啐!这小子,害得老子七死二活;几炷明香请回财神来,呀!老人家,保佑小人三多九如”。送穷鬼走,请财神来,这一送一请,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对贫苦生活的厌嫌。在民间,多数乡俗反映的都是人们的心理与意愿,从这一点上讲,乡俗亦即民意呵!

在陕北,人们历来称正月初六为“小年”,早上吃炸油糕,中午吃擀杂面,晚上也吃“年夜饭”,也挂灯笼、祭神衹,仪同除夕,当是“大年”的延续。是日为“马日”。马具有“龙马精神”,所以,最受青睐与宠爱,过春节闹秧歌,骑竹马是最常见表演。骏马还常被绘为商标,20世纪60年代出过“飞马”牌香烟,一盒三毛一分钱,为当时的中档名牌香烟。在过去,马多作代步“工具”,人们骑乘高头大马,一若今人之驾“宝马” “奥迪”,能显示身份及地位,也可炫耀“风光”与富有。蒙古族被誉为“马背上的民族”,其先祖曾率领数十万铁骑横扫亚欧,征服过无数“异族”;马匹现今仍是蒙古族的主要牧畜与财富。“天马行空,独往独来”,因骏马奔腾,尘土飞扬,势若云龙横空,故古人譬喻天空的带尘狂风为天马;称神仙腾云驾雾为“乘奔御风”、骑乘神马遨游天际。在陕北,马为“珍稀”家畜,而毛驴则是几乎家家饲养的“农耕工具”。毛驴吃苦耐劳、易于役使,很早以前就取代了六畜中的马,已成真正意义上的六畜之一了!

附带说一点:发生于1927年5月21日的“马日事变”,其“马”为电报密码,表“21” ,与正月“马日”风马牛不相及。

正月初七,忌担水,担水则农忙请人耕种可遇雨日,农人称“初七担水浇人工”。是日为“人日”。传说女娲造就六畜后,为人的生存与生活创造好了物质条件,就开始“抟泥造人”了。因于正月初七这天造好了人,所以,就称这天为“人七”(讹为“人情儿”)。为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古人便“七日贴人于帐”,还要像过大年初一一样,也吃一顿扁食。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灵物,所以,伟人毛泽东感慨地说道:在世界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在陕北高原,许多村庄的“打醮”及社火活动都从是日起始。届时,十里八乡的民众汇集于某一个村庄的神庙或“会窑”,请神、献贡、诵经、转坛、扬幡、升塔、闹秧歌、转灯场、撒路灯、放焰口,规程繁琐而热闹,仪式一丝也不苟,既不允许敷衍马虎,更不容有丝毫不恭与亵渎,其时间多要持续整整三天,可谓是民间之盛事、高原之圣典!

初七之后,年味渐淡,好吃好喝的日子渐成过去,时日渐渐向普通日子过渡,春节也便快要结束了。过了初七,回老家过年的在外工作者、打工者、求学者、寄居者,又都陆续开始外出,繁忙的“春运”高潮再起,人们又都为自己的工作与生计奔波、忙碌起来!

正月初十,民间传说是日为老鼠嫁女日。在陕北一些地方,是日忌食囫囵食物;晚上灭烛早寝,恐怕惊动了老鼠,坏了鼠族的婚嫁喜事。传说老鼠嫁女,一如人类,也是“吹鼓手”响吹细打作前导,也有迎亲与送亲的,新娘子也穿花衣、搭盖头、坐花轿。据说,入夜,倘若在土炕的“投灶”前放置一副驴鞍,更深夜静后,头枕鞍子,悉心谛听,就能隐隐约约听见“呜呜咽咽”的唢呐声与“咚咚锵锵”的锣鼓声!有关老鼠嫁女的时间,有多种说法。有一说是正月初七,另一说是正月十四,还有一说是正月二十五,在我的老家,人们一直传说是正月初十。就连老鼠嫁女的故事,在民间,也有多种“版本”,可谓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故事与农耕文化沾边儿,与小农经济有关。农人视糟蹋粮食的老鼠为可恶物种,为了让它们少在自己家里繁衍后代、偷吃粮食、损坏器物,就冀望它们把女儿远嫁他处,为害别的人家去。

正月十三,俗称“杨公忌”。旧历书谓是日“诸事不宜,尤忌出行”。有关“杨公忌”,古方术典籍《协纪辨方》解释甚详,民间择吉,也多依其说。但无论是书在古人目中如何具有权威性,在今人看来,其所说多牵强附会,不可迷信,更不可盲目信守。

正月十四日夜晚,陕北一些地方会举行“打铁花”活动。人们把生铁碎块装入坩埚内熔化为铁水,然后,迅速将铁水倾倒在一块湿木板上堆放着的湿锯末上,身穿防护服装的打铁花者便手持木板,以极快的速度将铁水与锯末抛向空中,就在铁水与锯末坠落瞬间,用手中的木板用力猛击,顿时铁水与锯末化为耀眼金星,四散迸溅,灿烂夺目如流光溢彩的焰火,蔚为壮观,美不胜收。子洲县马蹄沟镇过去有不少打铁花能手,每年正月,都要表演一两次 ;后来不再搞此项活动,这一世代沿袭的特色民俗技艺也就几近绝迹,传承人寥若晨星,基本上已失传了。倒是米脂县城,这几年几乎年年都要在正月中旬,举办一次规模盛大的打铁花活动,每年都吸引不少外省 、市摄影人,慕名前来采风、猎奇。据说,米脂县政府已将此民俗活动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市、省有关部门作了审报,使其不仅不被泯灭、消失,而且还能很好地保护与传承!

正月十五日乃上元节,又是传统元宵佳节,也是陕北的“狂欢节”。忌担水;妇女忌做针线活,恐伤佛目。这一天,陕北几乎所有县城都举行秧歌汇演或数支秧歌队集中过街表演。入夜,还要举行“转九曲”、猜灯谜、燃“火判”“放焰火”“转火塔”“扳水船”等娱乐、祈福活动。在京城,是日人们都吃汤圆;而在陕北乡间,这天是碾压米茶的日子,人们的晚饭多为米茶煮糕,佐以绿豆芽炒细粉;夜晚,家家户户点亮灯笼,一如除夕,并在院中燃一小堆豆秸柴火,但人不能取暖,是谓“给老佛打火”。倘若上年农历八月十五乌云遮月,翌年元宵夜多会出现“雪打灯”天气。如是夜果真是浓云蔽月、盛雪打灯,那当是别有情趣的“红灯映照白雪”特色夜景呢!是日,是每个人都放大目孔的日子:看秧歌,看人群,看焰火,看霓虹流彩,看大红灯笼在春风中摇曳,看春潮涌动,看春光氤氲,看明媚的春天像大姑娘一样,鬓插绢花,摆动裙裾,正款步在田野走动……

正月既望,是日为“捏百病日”,早上大多吃扁食或“角儿”,是谓“捏百病”;妇女出去“串门”,谓“撂百病”。晚上,家家户户在庭院内燃烧柴火,以烤百病。柴火以酸枣枝(俗称葛针)、柠条、豆秸为佳,黄蒿、青蒿等虽火焰高,但不耐烧。柴火火焰升腾起来后,人们就把衣服、被褥及枕头等抱出来,在火焰上缭绕,边缭绕,边口中念念有词道:“烤百病,烤干净,烤利身,满年四季不害病!” 燎烤完衣服、被褥等,大人小孩都要在火堆上连续跳越三次,是谓“跳野火”,边跳边重复祈祷道:“烤百病,烤干净,烤利身,满年四季不害病!” 年幼的孩童由大人抱着跳越,一些胆小的孩子往往会被吓得“哇哇”大哭。燃烧柴火时,火红而热烈的火焰会把庭院照得通亮,有的主人会在窑壁上寻找一种俗称“排黄牛牛”的小昆虫,倘有这种小昆虫出现,则是年的糜谷就会获得大丰收。燃烧后的柴梗被视为“火蝎子”,得捡几节,抛撂到远处,是谓“撂火蝎子”。“火蝎子”被抛撂到远处后,这一年里就不会遭受毒虫叮蜇了。火焰熄灭后,人们就拿出白馍、甜糕等在灰烬上烧烤,然后,一家人分而食之,是谓“咬百病”。据说,吃了烧烤馍、糕,就不会生疥疮之类的皮肤病。在过去困难的年月里,人们没有白馍、甜糕可供烧烤,就烧烤洋芋,虽然被烤食物品质不高,可烧烤时的兴致依旧盎然。彻底熄灭后的灰烬,翌日大清早,需倾倒到河湾的冰滩上,让消冰水带走,是谓“送百病”,这样,一家人就可百病不生、四季无虞了!“燎百病”习俗带有浓重农耕文化色彩,是很具特色、很有趣味的民间俗事,现今仍在民间很好保留、延续着!

正月十七、十九日,嫁女须回婆家,有训云:“不忌十七,小姑不吃(即死亡)”,“不忌十九,女婿直走(即去冥界)”。过去女子嫁夫没有自主权,多为父母“包办婚姻”,夫妻关系多不和谐。女子“坐娘家”时,总是赖着不想回婆家,于是人们就编造出这些禁忌,以便让女子多在婆家生活,逐渐培养夫妻情感。所以说,这些禁忌语,实则就是劝诫语、恐吓语。

正月二十日,忌食囫囵食物,食之,则易生白发小孩,此俗实大谬!

正月二十三日,旧俗称“小填仓日”。在陕北,是日忌食囫囵食物,多食米茶,但茶中不再煮糕,因多数人家的年糕这时早已吃光了。这天,嫁女须回婆家,俚语云:“不忌二十三,女婿往土里钻”。夜晚,用冰块镇门。家家户户在庭院“打野火”,但人不可烤,是谓“给老君爷打火(一说送殡)”。

正月二十五日,俗称“大填仓节”,是仓王爷生日,乃象征新年五谷丰登之节日。还有一说是祭祀土地或白虎(即磨神)的日子。旧俗,这天清晨,农家用灶灰在庭院内围撒成圆圈状,内置五谷,用瓦片或石片覆之,借以祈望五谷丰稔、仓廪有余。

正月月尽,旧称“捏狼嘴日”,农家是日都捏“角儿”蒸吃,是谓“捏狼嘴”。民间称野狼为“山神爷” “狼怕怕”或“怕怕”,敬而远之,恐受其害。过去野狼四出,经常侵害牲畜,伤害儿童,故人们称其为“怕怕”,视其为“山神”,村庙内多敬祀其塑像或壁画,并于每年春天杀牲祭祀,以祈愿其不危害人、畜,让农家的日子过得平平安安。此俗亦为农耕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