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走进子洲>魅力子洲>民俗风情

陕北年俗浓重之谜

陕北年俗之浓重是当今中华年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是陕北民俗文化中异常吸引眼球的独具魅力的一种超级节日文化大宴。无疑,这种浓重的年俗在社会深刻转型期具有多重的意义。从经济意义而言,撬动旅游,吸引游客;从民俗意义而言,这是一种民俗文化自觉保护的有功之举;从文化意义而言,这是一种文化活化石的挖掘与呈现;从精神意义而言,对当代人精神的重塑与丰盈具有固本回魂的作用。正是这样,陕北年俗热,不仅热在陕北当地,而且吸引了央视编导的目光,不断有陕北年俗的节目在央视推出就是例证。

陕北年俗比之于现代大都市之年俗之浓重是不争的事实,就是放在陕西而言,比古城西安、比关中其他市区明显浓重,用老百姓的话说:明显红火热闹。甚至比起陕南而言,也有过之而无不及。那么为什么陕北年俗,尤其是榆林各县的年俗如此浓重呢?

农耕文化厚重的影响。陕北大地,尤其是陕北之北,榆林各县区历史以来,先民基本是靠天吃饭。农耕经济如途径境内的川流不息的黄河一样绵延不绝。年俗本身就是农耕经济的产物。我们的先民们满年四季匍匐在黄土地上,黄土里滚打黄土里爬,一颗汗珠子甩八瓣,受死受活求生存已经成了世世代代老百姓的生存方式。他们在极端受苦受罪的同时他们也非常智慧地发明了化解苦累、自我休整、自我调剂、自我娱乐的方式。正是出于这种心理和情怀,他们从腊月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二十三,设计了众多带有各种名堂的节日来犒劳和慰赏自己。非常有趣的是老祖宗们在这么短的时间段里镶嵌了腊月初八、腊月二十三、月尽、大年初一、正月初六、初七、十五、十六等近十个节日,有的是以人的名义设立的,有的则是以神的名义设立的。不管以什么名义设立的,其要义与核心在于人,人要有物质吃食上的狂欢,人要有精神上的狂欢,人要有情感上的慰藉。这便是苦心孤诣设立各种节日的本质所在。反过来回望,似乎可以这样说:春节期间的节日越多,热闹越多,礼仪越多,至少可以说明农人们一年来稼穑不易与艰难越多,劳累越多,苦闷越多。农人们太忙太累太苦了,甚至忙的一年连轻轻松松专门做好吃的功夫都没有,更不要说抽出半月二十热闹娱乐了。我们还可以这样说:陕北年俗尤其是陕北之北年俗之浓重也是农耕文化遗存保存相对完好的体现。

城镇化推进相对较晚有关。放眼陕西,延安也好,榆林也罢,地改市的时间相对晚了些。比关中一些市成立的时间有的晚至少40年。这种晚对于当时当地推进城镇化的步伐是一种不利因素,但是对民俗文化的繁衍、生存、传播却是难得的好事。同时,由于陕北地理板块的相对独立性,也对这种年俗文化的保存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非常有意思的是陕北年俗文化具有内在的非常强大的力量。近年来,随着榆林北六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没有大面积地毁掉当地的年俗文化,反而在经济引擎的支撑下,将年俗文化做了很好的扩展与弘扬。如北面一些县出资邀请南部县的秧歌表演、唢呐表演就是例证。当然,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这种年俗也确有流失的现象,但这种流失是局部的,是支流的。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但没有必要为之惊慌失措乱了方寸。

陕北人特殊文化基因的影响。我们不能不承认,陕北人受地理环境,文化积俗、节庆习惯、年俗烙印的影响,他们骨子里有一种对年俗文化的特殊情结。最典型的体现:过年讲究扭一扭、闹一闹,红火红火。不扭扭秧歌,不耍耍水船,不响动锣鼓唢呐就感觉没有过年,甚至上升到不吉庆的高度。过年要到庙上走走,串串,不走走串串好像不吉利一样。过年也要到亲朋好友家走动走动,联络联络,不走动不联络好像不通世理、不通人情一样。这些行为习惯从表面上看是对年俗文化风俗的格外重视,其实,往深里看,则是陕北人地域文化性格的典型体现。这就是爱热闹、爱乐活、重情感、重表现、重集体、重护群,等等。所以,从这个角度透视陕北年俗之浓重我们惊讶地发现:陕北的父老乡亲骨子里有一种中华文化中优秀的东西。光景再穷也要重视年俗礼仪,人生再艰也不忘年关快乐,内心再悲也通过年俗活动谋求新年重振。我们的陕北父老身上有一种特殊的属于他们的诗意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属于他们的快乐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属于他们的达观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属于他们的重视情感的东西,有一种特殊的属于他们的敬天敬地敬人的天地人的情怀。

陕北年俗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社会的发展,消极的不健康的诸如涉及迷信的涉及赌博的涉及酗酒的活动正在一步步淡化与稀释,沉淀下来的更多的是积极的向上的滋养我们精神与灵魂的年俗活动。以大年三十晚上的隆重相聚与大年初一的拜年来看,在这种仪式中我们的浮躁的灵魂趋于宁静,我们家的意识在内心推向顶峰,我们晚辈在这种仪式中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传承的艰难,生活展开的艰难、生计发展的艰难,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平时感受不到的生命场,情感场、礼仪场,爱心场。在这种特殊场中,我们的灵魂得到一种净化。我们的情感得到一种净化,我们的精神得到一种净化,我们的思想得到一种净化,我们的人生得到快速的休整与滋养,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我们在各种秧歌、水船、转灯、拜庙、跳烟火、享受年饭等民俗活动中,我们收获的是心的安宁与踏实,我们收获的是精神的快活与灵魂的充盈,我们抖落的是满身的疲惫与浮躁,我们注入的是情感的温暖与信心的坚强,我们收获的是思想的厚实的视野的开阔,我们离传统更近了,我们抗拒轻浅时尚与潮流的能力增强了,我们抗拒思想的浅薄与情感的拜物教世俗的能力增强了,我们抗拒流俗泡沫文化抗拒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能力增强了。我们进一步看清了我们从那里来向那里去的能力增强了,这是我们出发的独特干粮,独特养料,独特资本。我们庆幸老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这种好东西,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守护好这种好东西。这便是陕北年俗的形而上层面的意义所在。

当然,我们推崇陕北年俗文化积极的方面的同时也要特别注意深度沉湎于年俗,陶醉在玩乐之中,出现不过正月十五不上班,不收心,影响工作与事业的展开,那就走向反面了,是糟粕的泛起与坏习的抬头,为正人君子所唾弃与不齿的。如果我们明白这些,我想:在陕北过年是人生的一种幸运,是精神的一种幸运,是灵魂的一种幸运,是我们进发现代化征程的一种幸运。感谢陕北,尤其感谢陕北之北,让我们有这种幸运的人文环境,让我们有这种独特的风俗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