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走进子洲/ 魅力子洲/ 民俗风情/ 正文

陕北农村唢呐队,转型发展遇难题

受人们喜爱的农村唢呐队,近年发展面临困境。由于农村人们的许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发生了转变,陕北农村唢呐乐队在当下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乐队工作环境艰苦发展缓慢子洲县槐树岔乡芹园村“赵军鼓乐队”最初成立于1993年,是由7个人组成的唢呐乐队,其中4人为本村村民。7个人主要负责吹唢...

受人们喜爱的农村唢呐队,近年发展面临困境。由于农村人们的许多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发生了转变,陕北农村唢呐乐队在当下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

乐队工作环境艰苦发展缓慢

子洲县槐树岔乡芹园村“赵军鼓乐队”最初成立于1993年,是由7个人组成的唢呐乐队,其中4人为本村村民。7个人主要负责吹唢呐、弹电子琴、敲锣和打鼓等不同工作。

据“赵军鼓乐队”队长赵军介绍,近些年来乐队面临生存艰难、发展缓慢的难题。

18岁时,赵军学成吹唢呐,之后一直跟着师父走东闯西。24岁时建立起自己的乐队,由于条件艰苦,有的时候整个乐队不得不跟着迎亲的队伍走好几个小时的山路迎娶新娘,遇到下雪的时候还要在中途歇上一晚,次日继续出发。赵军回忆道:“有一年冬天我们在冰天雪地里走了四五个小时去迎亲,途中我发现鞋里好黏,脱下鞋一看10个脚趾甲被冻掉9个。”

几年来,随着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唢呐队的乐器设备、工资待遇以及交通工具也不断革新和提高。2012年赵军终于如愿购买了价值3万元的小型面包车,再也不用为走路的事情发愁了,但是遇到路远的情况,仍然需要驾驶长达七八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

该乡西沟村也有这样的一支民间乐队。艾虎是一个26岁的年轻小伙子,几年前在村里创办了自己的唢呐乐队——“白航鼓乐队”。

艾虎在采访中表示,唢呐队是一个非常灵活的组织,只有在被雇主邀请有生意可做时,他才会召集乐队其他成员一起前往演奏。平时各个成员都可以干自己的事情。一年里,只有腊月和正月生意比较好,平时几乎没有什么活。“腊月和正月是生意最好的时候,可以接到20趟左右的活,整个乐队每趟能挣3000元左右。”艾虎说道,“完全依靠唢呐演奏根本无法解决日常开支。队里成员为了养家糊口会在春夏秋三个季节出去打工、做生意。”据了解,艾虎现在在榆林市靖北东升剧团做舞蹈演员兼电子琴演奏,每月工资7000元左右,和在乐队一个冬天的收入相差无几。

“接到的活越来越少,生意不好做”

赵军在采访中称,20年前,每趟活只能挣到50多块钱的工资,现在整个乐队一年收入十余万元,一趟活2000元左右。

尽管近年来乐队每年有十余万元的收入,但是相比于往年,“赵军鼓乐队”接到的活还是从80趟左右跌至60趟左右。赵军无奈地感叹道:“接到的活越来越少,生意不好做。”

艾虎也在采访中向记者抱怨,几年来接到的活越来越少。为了能揽到更多的生意,艾虎带领着他的乐队到过榆林市、延安市,最远的一次是在甘肃庆阳市的一个村子里。由于路途太远,每次车马劳顿一番前后要花费将近一周时间。

农村唢呐乐队发展缓慢、举步维艰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大量农村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导致农村人口大幅降低,人们对于传统唢呐的要求也不断减少;另一方面,许多农村居民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不少人摒弃了在家置办酒席的复杂的传统仪式,转为在酒店宴请宾客。

乐队转型,资金是难题

陕北农村的唢呐演奏,是一项独特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大唢呐,以其声音洪亮深厚深获民众喜爱。但是与钢琴、吉他等众多热门乐器相比较,唢呐、锣鼓和电子琴的发展却几乎停滞不前。陕北唢呐乐队以及其所使用的乐器逐渐消失在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和视野中。

“白航鼓乐队”无疑是一支年轻又富有活力的队伍,乐队里共有7个成员,年龄最小的只有22岁,最大的也只有28岁。在东升剧团工作的几年时间里,艾虎学到了不少的知识技能。现在他可以熟练演奏不下10种乐器:包括唢呐、电子琴、敲锣、打鼓、吉他等;他还在剧团中学习小品、舞蹈表演等。

艾虎对自己的乐队发展有一个崭新而明确的认识。他提出,要想更好适应现代人对于音乐和表演的审美标准,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创新乐队,改革现有体制。

首先,获取一定的资本优势。资金短缺是当下乐队发展的最大难题。设备陈旧、乐曲老套,都是困扰乐队发展的绊脚石。只有先利用现有资源储备一定的资金,才能够考虑扩展项目、发展乐队的事情。否则,再多的梦想也都是纸上谈兵。

其次,招揽人才,提高演奏水平。当下呈现出流行乐风靡整个生活环境的社会现状,唢呐乐队要想屹立于不败之地,还需借鉴其他音乐的经验,学会创新,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吸纳更多优秀的人才。据艾虎介绍,未来几年他想重组自己的乐团,改变吹唢呐的单一模式,引入小品、相声等品种,形成一个约15人的队伍。

有专家建议,乐队成员也可利用灵活的工作时间培养其他技能以增加额外收入。同时,政府应适当照顾、鼓励发展民间乐团,为我国实现“百花齐放”提供新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