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下午,和董万寄有周家崄之行。
我们先看了镇上新修的石牌楼。这牌楼是绥德鲍氏的作品,三门四柱,里外有两副对联,其一是高扬写的:昔时秦晋通都繁华地,今乃人文古镇富庶乡;其二是李勇写的,龙岗拥翠,先贤遗风今犹盛;理水扬波,后昆新曲举鹏程。牌楼小巧玲珑,还算颇有气派。
接着穿过古镇,见到几个熟识的人,其中有姬乃昌,他今年75岁了,坐着轮椅,因脑血管疾病,不能走动了。接着又看了新恢复的周家崄小学的校门,校门按原样恢复,想见当年的气派——这些都是周锦明兄的杰作。
接着我们到张家岔一行。
张家岔,乃马岔乡师家坪村的一个自然村。1929年2月,陕北革命者曾经在此地召开过一次陕北特委扩大会议,因此而成为子洲县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曾到此地走过两三次,今日再次前去,想看一看这里保护的如何。汽车过大理河经董家圪崂后在师家坪村穿过,到张家岔,路越来越不好走,最后,不能走了,只好步行。
我们跨过一座桥,又翻了个峁,终于走到院子。院子长满了杂草,好久无人来过。正面的三孔窑洞,几乎被土淹没了,只看到三个口子,侧面的三孔窑洞,也破破烂烂,空空如也。一孔小窑洞的拱形中部长出了一株高大的椿树。既无标志,也无任何可以见证当年开会的东西,85年的历史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令人有沧桑之感。在这个院子的右侧,有上世纪80年代新修的三孔窑洞,门上锁,我们顺窗子望里面,也堆满尘土,也不住人了。中间那孔窑锁是开的,打开门,见到一个柜子上放置一个堆满尘土的相框,拭去灰尘,却原来是当年的老共产党员柳迎丕的照片。这个老人,是张家岔会议的接待者。
周围很少有住户,即是有,也不住人。好不容易,见到两个古稀老人,其中一个是我的同学,但也说不出个所以来。他告诉我们,柳迎丕和周发源是表亲。我明白了周发源选择这里开会的原因了。
离开张家岔,我们到李银家沟。我们边走边议论,对历史变化有诸多感慨。不知不觉,即到了李银家沟。这是周发源的家乡。周发源是大革命时期中共绥德县委书记,当年闹革命也是出了力的。其家是财主,也把不少家产支持了革命。我们先看了周家故居。故居是一院砖窑,有大门,窑洞明显比现在的窑洞小,一共两排,大约七八孔,但已无人居住。
我们专程采访了周财源的儿子周自祥。他正在自己的院子里整理菜地。他热情地把我们引到自己的窑洞内。他的窑洞一线5孔,他住中间的一孔,窑洞较暗,炕上有一床被子,可以看出,他是鳏居。他告诉我们,他属牛,今年虚岁78岁了,他还告诉我们,他父亲弟兄4人,即周聚源、周本源、周财源、周发源。他们其实地不多,只有一百多垧,在外面开字号。周发源瞒着他祖父,闹革命。一次在绥德,几乎被国民党抓住。周发源穿了周自岐的衣服,从后门逃跑了。从此,他脱离革命,经商了。晚年,被遣送回家,在劳动中跌伤,后来就去世了。
他还说到呼永华和胡永成,这些人,也是早期共产党员,后来都脱离了,成了农民。我问,胡永华的家在哪里。他回答,他的家已经成了破窑洞了。
他还说,他父亲曾帮助县上制造成功炸弹,后来因为成分不好受冷落。他们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连臭霍子都不如,没人和自己结亲,常常受气,今天好了,吃的低保,还有其他待遇,过得也舒心。看来,他对现在是满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