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黄土高原,阳光炽热而明亮。7月17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一场以“知识为桥、以爱为帆”的教育帮扶活动,在榆林市子洲县裴家湾镇王家园则村温情启幕。国网榆林供电公司驻村工作队联合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用一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为乡村孩子点亮求知之光,用温暖与陪伴书写“电暖童心”的动人篇章。
精准施策:从“课业辅导”到“兴趣绽放”的多元赋能
活动当天,驻村工作队与实践团成员早早来到村党群服务中心,教室里早已坐满了求知若渴的孩子们。课业辅导环节,大学生志愿者们化身“小老师”,针对孩子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逐一拆解,耐心讲解。古诗课堂上,孩子们跟着志愿者背诵了《悯农》《春晓》,在诵读古诗中感受诗词的韵律之美。从语文古诗鉴赏到数学思维拓展,从英语单词记忆到生活常识科普,课堂上的互动问答此起彼伏,孩子们的眼睛里闪烁着好奇与专注的光芒。
如果说课业辅导是“夯实基础”,那么兴趣培养课程则是“点燃梦想”。练习早操课堂上,志愿者们带着孩子们舒展肢体,随着音乐练习简单舞步,笨拙却认真的动作里,藏着对艺术的初次探索;此外,实践团还开展了素质拓展活动,通过团队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孩子们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积极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
“姐姐教我们跳舞时,我感觉自己就像在舞台上一样,闪闪发光!”8岁的王语萱高兴地说。
暖心延续:200余件物资,托起困难学生的“微心愿”
活动尾声,一场“特别的温暖”悄然传递。驻村工作队依托“电力爱心超市”平台,为村里15名困难学生送上了一份“成长礼包”——崭新的尺子、作业本、钢笔整齐排列,脸盆、雨伞、毛巾干净实用。“这是我们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准备的,希望能帮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小麻烦。”驻村第一书记许健健介绍,“电力爱心超市”自成立以来,已累计收集村民微心愿200余个,通过积分兑换、社会捐赠等方式,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接过礼包的王艺初攥着钢笔,小声说:“谢谢叔叔阿姨,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简单的话语,让在场的工作人员红了眼眶。
双向奔赴:乡村教育与青年成长的“双向治愈”
此次活动中,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7名实践团成员同样收获颇丰。“原以为我们是来‘给予’的,没想到孩子们教会了我们纯粹与热爱。”实践团指导老师白栓栓感慨道,“当孩子们喊着‘老师’、‘老师’时,我突然明白,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守护这份最本真的美好。”
“乡村振兴离不开教育振兴,更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合力。”下一步,驻村工作队将持续深化“教育帮扶+产业帮扶”模式,联合更多高校、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电力科普课堂”“暑期研学营”等特色活动,让乡村孩子“有书读、读好书”,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一线绽放绚丽之花。
夕阳西下,王家园则村的蝉鸣渐起。村委会的院子里,志愿者与孩子们依依惜别,约定“下次再来”。这场跨越城市的温暖奔赴,不仅为乡村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更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黄土地上生根发芽、薪火相传。